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6秒出一杯,智能设备成新茶饮搞钱利器?

转载   2023-08-11   09:45
0
0
0
22168

2022年初,作为新茶饮领域的头部品牌,喜茶、奈雪的茶先后降价,15~25元成为主流价格带,有的引流产品甚至直接将价格拉低至10元以下。


喜茶、奈雪的茶降价,被网友戏称为“低下了高贵的头”,可是头低下了,却没有捡到更多的“金币”。


据媒体估算,2022年,喜茶全年销售额为47亿元,远远低于2021年53.52亿元的营收。奈雪的茶日子更不好过,数据显示,去年,其营收42.92亿元,同比下降0.1%,经调整净亏损4.61亿元,同比扩大217.48%。


降价带不来更多营收,但喜茶和奈雪的茶均提前加码了另一条“战线”,即通过智能设备降本增效。


据“明亮公司”报道,从2021年起,喜茶和奈雪的茶成立了专业团队,招募机械、电气相关的工程师,针对功能规划、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等多方面,设计和研发智能设备。2022年,第一批智能设备开始在喜茶和奈雪的茶门店内投入使用。


智能设备的加持,降低了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出品效率,更重要的是,智能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标准化等优势可以赋能加盟商。


正因如此,不只是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益禾堂等新茶饮品牌都已经自研或者引入第三方研发的智能设备。问题在于,智能设备能成为新茶饮品牌的搞钱利器吗?



01

“大而全”和“小而精”


新茶饮品牌聚焦智能设备,首先是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


据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此前介绍,新式茶饮制作工艺“很复杂”,且基本上都依靠人工,一家门店需要配备十几个到几十个员工。


人工成本因此居高不下,奈雪的茶2021年初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其人工成本从3.4亿元飙升至9.2亿元,“总收益占比均在30%的水平”。


如何降低成本?用设备代替部分人工,是行业的通用策略之一。


沙利文2022年发布的《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显示,新茶饮门店运营涉及的设备繁多,必要设备有制冰机、冷藏冰箱、工作台、蒸汽开水机、封口机、果糖定量机、打冰机等,其中制冰机与冷藏冰箱是新茶饮门店设备的主要支出。


在上述白皮书看来,新茶饮门店设备种类需求多,但进口设备大多不是为新茶饮专门定制,存在功能单一、人工操作要求高等弊端,还需要与具体的门店运营适配。


2019年,喜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他们订购过一批制茶设备,测试时是可行的,但实际投入门店使用后发现还是存在问题。没办法,喜茶将整批机器“都下架了”,“损失了不少钱”。


奈雪的茶也有类似经历。为了解放人力,奈雪的茶曾尝试启用自动化设备,但当时团队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适合自己要求的机器,只能选择自己“上手”。


进口设备满足不了需求,倒逼喜茶、奈雪的茶自研智能设备。据“明亮公司”分析,二者的研发路径明显不同,喜茶走向“大而全”,把茶饮制作步骤细化,每一步都希望有对应的智能设备;奈雪的茶强调“小而精”,专注自动奶茶机,并和自动排班系统结合使用。


现实亦是如此,近日,喜茶官宣了自研的全套“茶饮高科技”,包括智能秤、智能出茶机、自动去皮机、自动去核机、自动锤柠檬机、自动切丁机、智能蒸煮机等7款设备,覆盖门店原料制备、原料管理、调饮制茶等多个环节。


效率随之跃升,以自动去皮机为例,以往人工为一筐葡萄去皮,需要约15分钟,如今机器去皮仅需1分钟,果肉保留也更完整,而智能出茶机,最快4秒即能完成一杯饮品的原料添加。


图片

喜茶自动去皮机,图源喜茶


相比之下,奈雪的茶“锁定”自动奶茶机,经过IT团队近半年的研发,在机械结构设计、PCB电路板设计、软件功能设计等方面申请近30项专利,最终于去年9月投入所有门店使用,号称“最快10秒完成一杯茶饮,产能提升40%”。


前段时间,自媒体“快消”从奈雪处了解到,随着设备的升级迭代,自动奶茶机已经可以实现“最快6秒完成一杯,产能提升约50%”。


图片

奈雪自动奶茶机,图源奈雪的茶


对于喜茶和奈雪的茶在智能设备上的进击,媒体认为这是“门店的设备革命”“新茶饮行业逐步迈入智能化时代”。


事实上,比起“设备革命”“智能化时代”等大词,新茶饮品牌更在意的仍然是降本增效,只因这能助力它们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02

紧跟“雪王”的盈利策略


新茶饮品牌一边发力智能设备,另一边放开加盟,加速规模化扩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喜茶强调:“我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不料,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越发困难,在新形势下,喜茶去年年底开通加盟渠道,“打响了高端新茶饮下沉第一枪”。


今年7月,奈雪的茶正式推出“合伙人计划”,也开放加盟。饶有意味的是,开放加盟的消息推动奈雪股价大涨10%,说明资本市场对这一举措的看好。


资本市场之所以看好,是因为头部品牌的开放加盟和规模化扩张已经被“雪王”蜜雪冰城证实是一种盈利策略。


数据显示,“雪王”三年净赚约30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超过30%,而如此能打的盈利能力,主要依靠加盟商。换句话说,通过开放加盟,“雪王”拥有了超2万家门店,其在前端收取食材、包装材料、设备设施等项目费用,在后端收取加盟费、管理费、培训费等,从而成为整个新茶饮领域“最靓的仔”。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加盟门店多了,就能赚到钱,“雪王”盈利能力强,成本是它的核心优势之一。


据媒体报道,蜜雪冰城从2012年就开始自建工厂,加工原材料,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其已经建立252亩智能制造产业园,13万平方米全自动化生产车间。


图片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回到其他新茶饮品牌,智能设备的运用,首先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以奈雪的茶为例,“明亮公司”认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奶茶门店只需要3名员工,1人负责出杯贴标并操作自动奶茶机制茶,1人处理备料,1人封杯出品、打包外卖以及与顾客沟通。


事实上,这并非“最极端的情况”,“中国饮品快报”探访武汉地区的奈雪门店发现,这些门店全部使用自动奶茶机,门店员工数量平均在3名左右。


其次,有助于降低培训成本。这也不难理解,用智能设备取代人工加料,不用记配方,可以大幅降低对培训的依赖。


比如,要掌握一套完整的调茶流程,喜茶一名初级调茶师至少需要1个月,高级调茶师最快也需要3个月。有了智能设备加持,相应流程会加快,成本也会减少。


霸王茶姬和第三方联合研发出全智能茶饮机,据称该设备能完成大部分操作,员工只需要进行加冰、封装等收尾工序,可以说最大限度降低了培训成本。


第三,有助于加强品控,正如山住茶创始人崔彪所言,智能设备的引入,一个明显优势是产品出品更加标准化,“尤其是产品稳定性和效期管理方面”。


喜茶某加盟商也对自媒体“豹变”表示,加盟门店出品是由总部提供的全自动出茶机完成,顾客点单完成后,员工会将订单的饮品二维码贴在杯身,经过机器扫描后,相应比例的果浆、糖浆、茶底会自动定量出杯,大部分饮品都能通过这样的全自动操作来完成。


智能设备上述优势,对加盟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看,喜茶和奈雪的茶发力智能设备、开放加盟,意在形成联动,相辅相成。



03

搞钱利器?得打好持久战


新茶饮品牌推动智能设备、开放加盟彼此联动,但实战的效果,目前仍然难以评估。


从智能设备的角度看,其降低多项成本、加强品控的效果,确实能实现,但降本增效的周期有多长还未可知。


这方面,“快消”曾就每家门店在智能设备上的投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周期等问题咨询喜茶,但对方不愿就此做过多交流。


而奈雪的茶已经使用自动奶茶机一年多,财报数据却显示,公司亏损仍然在快速扩大,也就是说,智能设备及相关系统的成效“还未显现”。


从开放加盟的角度看,智能设备能为加盟商运营门店“加分”,但加盟商要加入某个品牌,智能设备并非重点考虑的问题。


拥有22年餐饮连锁经验的餐饮加盟顾问王冬明曾对媒体直言:“据我所知,加盟商更关注投资额低、盈利强的品牌的加盟。”


图片


目前,喜茶主推50平米以内大小、加盟费在50万元以内的店型,奈雪的茶则要求加盟门店的面积为90~170平米,单店投资金额约100万元,还需提供150万元及以上流动资金的验资证明或其他资产证明。


不管是喜茶,还是奈雪的茶,投资额都不低,至于盈利能力,本文开篇提到,二者降价也带不来更多营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智能设备与开放加盟的联动“虚有其表”,而是需要将这两方面纳入整个品牌运营体系之中,从整体运营中提高效率,增加营收,谋求利润。


其实,这也是行业的某种共识。


7月26日,在深圳举行的茶饮行业“2023研发者大会”上,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茶百道等一百多家品牌到场。对于未来发展,多位创始人认为,行业已进入充分竞争时代,产品不再是一个秘密,管理几千上万家门店,不再是仅仅基于技术,而是基于管理,基于品牌建设,基于企业洞察和食品工程研发的能力,包括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产品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能力等。


顺着这个思路看,智能设备是不是搞钱利器,目前还不明确,需要在整体运营中来衡量,而后者,乃是一场“搏风打浪”的持久战——加速内卷,直到“上岸”或出局的那一天。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新零售商业评论(ID: xinlingshou1001)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