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
作者丨林川
5月13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营收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的亮眼答卷。
在核心零售、物流业务稳健增长的同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次披露完整数据的外卖业务。
财报显示京东外卖首季度贡献收入为57.53亿元,同时也传来了日订单量即将突破2000万单的好消息。
不得不说,这个仅用42天日单量就突破1000万的新业务,正以火箭般的速度搅动着本地生活市场的一池春水。
就在财报发布次日,资本市场的掌声还未落下时,京东外卖因618活动订单暴涨再次崩溃。用户页面卡顿、骑手调度失灵......这样狼狈的局面,上一次还是出现在上线首周服务器被挤爆之时。
翻开京东外卖的增长时刻表,其扩张速度堪称互联网行业的又一里程碑。
3月24日,上线40天便突破100万单;4月15日,日单量跃升至500万单;4月22日,仅用7天时间突破1000万单,覆盖全国166个城市;而到了5月13日,管理层更是自信宣布即将突破2000万单。
●图源:京东黑板报
根据公开信息,美团外卖突破日单量1000万单大约用了3年多的时间,饿了么达到相同量级则用了近10年时间,对比来看京东的增速不可谓不惊人。
但在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系统与运力的双重承压。
4月22日午高峰,京东外卖因订单暴增首次出现系统崩溃,用户下单后商家收不到订单、骑手端信息同步异常,官方紧急启动“超时20分钟免单+赠券”的补偿方案。
然而仅仅过去22天,5月14日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全国范围内订单积压,部分用户显示配送完成却未收到餐品,甚至出现“骑手已送达但系统仍显示无骑手接单”的魔幻场景。
对此京东官方解释称:“618活动订单量暴涨导致系统短暂故障”,并承诺对超时订单免单、商家餐损全额赔付和骑手配送费照付。
●图源:微博@京东外卖
值得玩味的是,假设以10万全职骑手来计算,配送2000万单也就意味着每人每天需送200单,就算各平台的“单王”来了也够呛。
虽然这只是对京东运力极限的一个推断,但也能看出京东外卖快节奏扩张下的无奈。
即使京东外卖的全职骑手规模从3月的1.6万增至5月的3万余人,再加上达达的130万众包骑手,这看似庞大的运力池在日均近2000万单的压力下,仍是捉襟见肘。
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团日均7000万单的配送依赖于300万日活跃骑手,其人均日送单量约为23单;而京东若想实现2000万单的稳定履约,至少需要50万以上的活跃骑手。也就是说,刘强东的“10万全职骑手”计划也仅是杯水车薪。
●图源:京东黑板报
不可否认的是,京东外卖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改写着行业格局。
财报显示,其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8.1%,外卖用户的跨品类购物行为成功带动了京东整体流量转化率的提升,而3C家电、日百等核心品类的低频消费,也被高频外卖场景所激活。
如此看来,京东尝试用外卖这把“高频钥匙”打开即时零售新大门的同时,付出系统崩溃的代价也是战略性试错的必经之路了。
在京东外卖的狂飙之路上,最醒目的标签当属刘强东的亲自下场。这位年过半百的创始人,用近乎“拼命三郎”的姿态诠释着对新业务的重视。
2024年刘强东给管理层做了1800人次的培训,每周至少4天参与零售、物流日会,对外卖业务汇报更是秒回。
4月21日,他身着红黄配色的京东外卖工服在北京街头亲自送外卖,还请骑手吃火锅,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卡餐卡出的迷茫表情直接等上热搜,当网友调侃其工服配色“撞衫猪猪侠”时,迅速推动京东与猪猪侠联名,再次成功破圈。
●图源:小红书
5月10日,身穿联名T恤的刘强东在日本东京街头被偶遇。其衣服正面为猪猪侠背外卖箱的图案,而背面则印有京东外卖的二维码,刘强东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行走的广告牌”。
这种亲力亲为的风格,与美团、饿了么的“高管隐身”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小红书
4月,美团高管曾公开嘲讽京东外卖“狗急跳墙”,京东则反手发布《致骑手公开信》,暗指竞争对手“强迫骑手二选一”......当饿了么也加入混战后,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了京东、美团和饿了么,直指贴标签、煽动对立的恶性竞争,要求公平有序竞争。
回到最初,当京东以“品质外卖”为差异化定位,通过“零佣金入驻”“骑手全额五险一金”等政策挖角商家和骑手时;美团凭借7000万单的日均配送量和“餐饮+零售+服务”的生态壁垒,试图以规模效应碾压对手;后入局的饿了么,则是背靠淘宝闪购的“电商+即时零售”联动,以极致补贴争夺下沉市场。
这场被业内称为“外卖三国杀”的混战,在本质上是流量与生态的生死局。当补贴战变成贴身肉搏时,考验的不仅是资本实力,更是供应链、技术、组织力的综合较量。
除了外卖业务的跌宕起伏,京东的一季度财报展现出了“稳基本盘、拓新边疆”的双线作战智慧。
在核心零售领域,2638.45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6.3%。
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拉动高端家电销售,以及“百亿补贴”对日用百货的流量激活,3C家电收入增长17.1%,日百品类增长14.9%,商超连续5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率提升至4.9%,这种“增收又增利”的表现实属难得。
●图源:京东
京东物流业务则延续了护城河优势,496.67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2.5%,其全球智能供应链体系也在加速搭建中:
波兰华沙2号仓投入运营,与欧洲仓储网络形成协同;“京准达”服务覆盖90%以上城市,即时配送单量同比增长45%。
但是,挑战同样存在:为外卖业务调配的达达骑手运力成本上升,直接导致物流板块利润率环比微降了0.3个百分点。
在新业务方面,除了外卖的高光表现,工业互联网、国际业务等板块也在低调布局。
京东工业一季度收入增长28%,成为B端市场的新增长极;国际业务通过Joybuy平台在欧洲试运营,试图复制“中国供应链+全球市场”的模式。
而新业务整体亏损13.3亿元,同比扩大10个百分点,则反映出京东在“烧钱换市场”与“盈利平衡”之间的艰难取舍。
资本做局害我,外卖商战快让我喝奶茶喝吐了。
●图源:小红书
网友们的各种调侃道出了这场外卖大战的全民参与感。从“25-20”的神券到“1分钱奶茶”,消费者在低价狂欢中享受着薅羊毛的快感。
当然也有清醒的人隐隐担忧:当补贴退潮后,外卖是否会重回“高价时代”?
对京东而言,一季度的财报既是强心针也是警示钟:外卖业务的爆发证明了“品质+补贴”策略的有效性,但系统崩溃、运力不足等问题也暴露了“重扩张轻基建”的隐患。
同时,如何有效转化创始人的个人流量和将补贴带来的短期用户转化为长期的生态粘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流量厮杀。监管部门的约谈,也为这场混战敲响了警钟。
但换个角度看,京东的搅局或许正是行业需要的变数:当美团被迫跟进社保改革,当幽灵餐厅被品质商家取代......所体现的不正是让效率与人性不再对立的商业价值吗?
或许外卖江湖的终局不是谁杀死谁,而是谁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好,让骑手跑得更稳,让商家活得更体面。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