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深夜回应!YU7起火,雷军的麻烦来了

小米深夜回应!YU7起火,雷军的麻烦来了

原创 2025-07-01 16:40
50660
Jerry
Jerry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电商天下

作者丨清清


在小米YU7的高光之下,“传奇欠车王”雷军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01

YU7刹车片起火,小米深夜回应


还不等网友从小米YU7“3分钟大定破20万”的惊艳数据中回过神,争议便扑面而来。


就在前不久,一段“小米YU7刹车片起火”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迅速引发了外界对其安全性能的质疑。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小米汽车在6月28日深夜以“答网友问”的形式作出回应,显然不愿任由流言发酵。


图源:小米汽车


根据官方解释,该事件发生在天津V1赛车场的高强度测试中。


彼时,车辆在完成1个暖胎圈和1个飞行圈后,未进行散热圈直接驻车,导致刹车片中的有机材料因高温而起火。


小米强调:这属于极端使用场景,制动系统整体并未失效,车辆功能依然正常。


不仅如此,小米还指出,测试车辆未开启“大师模式”下的“能量回收增强”功能——


该功能原本可在赛道状态下缓解机械刹车负荷,降低制动系统过热风险。


换言之,在专业赛道的极限状态下,车辆并未使用其全部安全能力。


因此,小米在回应中再次对广大车主做出温馨提示:


“小米YU7定位于城市豪华高性能SUV,我们强烈倡议大家注意驾驶安全,未经过专业升级与整备的原厂车,不要贸然进行赛道尝试。”


“需要在充分了解产品性能边界及专业驾驶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驾驶技能的逐步学习与进阶。”


在电商天下看来,小米的回应态度可谓迅速且详实,一方面试图厘清技术边界,另一方面也借机强化对用户的“用车教育”:


城市豪华SUV并不等于赛道赛车,非专业升级下的原厂车辆贸然跑赛道,风险自负。


危言耸听的“刹车片起火”一事告一段落,但从这场短暂的舆论风波中,我们不难看出:


小米正在遭遇许多造车新势力都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营销话语中对性能的极限描绘,另一方面却必须面对用户对产品理解的参差不齐。


显而易见的是,在直观的起火视频面前,技术解构再详细,也依然难以完全抵消公众情绪的波动。


而这,仅仅是小米汽车要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02

从SU7到YU7,小米交付压力陡增


如果说刹车片起火事件提醒了小米“用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接踵而至的交付焦虑,则直接暴露了其当前最现实的短板:产能不足。


起售价25.35万元,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大定破28.9万,开售18小时,锁单量便超24万……


图源:小米


从小米官方披露的数据中可以看见,YU7自开售以来,火爆程度不亚于当初的SU7,


但更高的订单量与更广的市场覆盖,意味着更大的交付压力。


还记得在YU7发布当晚(6月26日),小米就已经明牌表示,此次开售的YU7分为两批:


一批是YU7 Max的“准现车”,起售价35.04万元,锁单金额为2万元,锁单后1-5周交付;


另一批为“定制新车”,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锁单金额为5000元,锁单后预计于8月开启首批交付。


彼时开放抢购的一批准现车,在开售当晚就已显示全部售罄;


而根据小米汽车APP 在6月28日更新的数据显示,标准版预计交付周期长达54-57周,Pro版为48-51周,Max版也需等待34-37周。


图源:小米


这也就意味着,越早锁单的用户越有希望早拿车,而很多用户要像SU7车主一样耐心排队,等到明年才能提车。


众所周知,这并非小米汽车第一次因交付周期被吐槽。


早在SU7的交付环节,小米就曾面对过不少诸如“排队半年未提车”的批评。


彼时小米的解释是“产线磨合中”,但如今到了YU7,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按照小米此前披露的信息,其生产主要集中于北京亦庄的第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


二期工厂已规划,但尚未全面投产,仍在调试与人员扩充阶段,据称预计最快将在7月正式投产。


按照当前SU7与YU7合并后的订单体量,小米眼下的产能缺口可谓巨大。


而小米YU7越是火爆,雷军“传奇欠车王”的名号就叫得越是响亮。



03

产能问题是一场持久战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要想解决产能焦虑,将面临一场持久战。


不过,万幸的是,小米对此并非毫无准备。


6月19日,北京市自然资源委员会披露,小米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已以6.35亿元的价格取得一块新的工业用地。


图源:微博@数码KO


由于该地与小米的一、二期工厂相邻,不少网友猜测其将用于建设三期工厂,进一步释放产能空间。


但从土地交割到厂房竣工再到设备投产,这至少是一个需要12个月以上的周期,


小米汽车在回应中表示,交付周期将动态更新,未来可能根据产线提升实现“提前交付”。


这话虽客气,却透露了一个关键事实——哪怕是最乐观的预测,小米短期内都难以满足当前订单潮所带来的压力。


显而易见的是,SU7没解开的交付难题,YU7还在解。


而另一边,被抢购一空的“准现车”也一样面临着现实的问题:瞄准了小米的支付焦虑,成功锁单的黄牛们开始“中间商赚差价”。


目前,在闲鱼等二手平台,YU7 Max准现车订单的转让帖比比皆是,价格在3000元到2万元不等。


图源:闲鱼


黄牛锁单后加价倒卖的剧本,早在曾经的理想L7、问界M7发布时就已经不是新鲜事。


但小米的特殊在于,其“用户为本”的品牌人设一贯立得极高。


“我们不加价”一度被视为互联网造车伦理的标杆,如今却因“高需求+慢交付”而被二手市场反噬。


更何况,与此同时,友商也没闲着。


在YU7爆火但疲于交付之际,理想、小鹏、哪吒等多个品牌纷纷故技重施,打出“定金补贴”政策,意图趁虚而入,“截胡”意向用户。


图源:小红书网友


据网传截图来看,部分车型推出“订单截图+补贴现金”的策略,直接针对的是那些对小米排产周期感到失望的潜在流失群体。


虽然,面对这样的外部竞争,小米目前尚未公开回应;


但显然,如何既在产能有限的现实下稳住节奏,又不在舆论场中落入“说一套做一套”的陷阱,成了小米汽车急需解决的问题。



04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YU7的成功,毋庸置疑。


雷军再次用一款“价格压顶、配置拉满”的智能电动车证明,小米在制造、营销、供应链整合方面有强大的执行力与群众号召力。


但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技术波动、交付延迟、用户抱怨与市场套利,都会被放大审视。


在电商天下看来,YU7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小米独有的烦恼,而是每一家新势力在从“明星出道”走向“规模落地”中必须穿越的阵痛。


在这个智能电动车日益同质化的时代,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发布会,而是交付日;


不是产品参数,而是用户等待;不是一句感谢,而是一辆好车。


爆款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


0

人喜欢

0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注册
后参与讨论
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