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顶尖创意榜
作者丨陆离
“这辣的不是嘴,是眼睛”,当网友一边捂眼痛骂一边疯狂转发时,麻辣王子的营销部门正看着400多万的转发量笑出了声。
油腻的烟熏眼影,腋下紧夹的辣条,配合魔性循环的“麻麻麻麻麻”。
图源:@田一名爱唱歌
田一名为麻辣王子拍摄的广告视频下,网友的哀嚎与品牌的数据曲线形成诡异反差。
115万点赞背后,是487万次“不能让我一个人瞎”的报复性转发,评论区惊现“求购田一名腋下同款辣条”的猎奇订单。
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代言人形象是否光鲜时,麻辣王子客服已玩梗飞起:“这一小包,我们客服已经吃完了哦”、“建议自己买回去夹着吃”。
一场单向广告,就此蜕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交游戏。
更惊人的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位“人间油物”竟接下13条品牌广告。
从美的冰箱的一字马到会稽山黄酒的“玉足供酒”,从白云山牙膏到瓜子二手车,田一名的抽象艺术正以两天一条的速度席卷消费品牌。
田一名的走红史堪称一部油腻进化论。
2021年,他以“干柿鬼鲛”造型翻唱《热爱105℃的你》,浮夸表情与扭捏动作让“大庆油王”称号不胫而走。
当“人类高质量男性”热潮席卷全网,他梳起油头、身着蓝西装,用周杰伦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完成对徐勤根的终极解构。
十几秒钟的视频斩获了7570万播放,奠定“土味王者”地位。
图源:@田一名爱唱歌
彼时的田一名坚持“不圈钱,不带货,纯靠油腻折磨观众”的人设,评论区总被“没用的,我晒干了沉默”刷屏。
直到今年3月迎来命运转折点。
网红“甲亢哥”与田一名在成都街头碰撞出了意外的火花,一句破音的“super idol!”加激情拥抱,让合拍视频横扫B站千万播放,将这位“上古真神”重新推回流量巅峰。
自此以后,田一名不再满足于“无偿折磨观众”。
是的,如今他已然走上了“接广折磨观众”的道路。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广告圈的受欢迎程度。
随便翻翻田一名的账号就能发现,他近期接的广告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品牌品类丰富。
除了前面提到的麻辣王子、美的冰箱等之外,还有伊利牛奶、Ulike脱毛仪、古茗、闲鱼等,这些品牌涵盖了洗护、出行、食品、游戏、饮品、家电、交易平台等多个领域。
据星图数据监测,其6月商业视频产量高达13条,不少视频的播放量都在2000万以上。
当网友在美的官方账号下忧心忡忡留言“这合作太冒险”,品牌方反而在评论区兴奋回应:“这是一场豪赌。”
一周后还满心欢喜地公布战果,“这场商战终究我们赢了”。
显然,在田一名这张赌桌上,品牌方的押注已经为其赢得了所需的筹码。
品牌方选择田一名绝非盲目。
在网红营销市场里,头部达人虽然影响力巨大,但合作费用往往让不少品牌望而却步。
像某些拥有千万粉丝的头部网红,单条短视频广告报价动辄几十万元,这对于很多预算有限的品牌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而田一名则为这些品牌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
据了解,田一名在抖音上一条15秒广告的报价仅为5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相对亲民,对于那些既想获得高曝光,又不想在营销上投入过多成本的品牌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以转转二手交易平台为例,选择与田一名合作,既能借助他的流量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又无需承担过高的营销费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图源:@田一名爱唱歌
更深层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的病毒裂变能力。
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在此完美应验——越是让人不适的画面,越容易在脑海挥之不去。
田一名为麻辣王子设计的腋下夹辣条场景,将产品“油腻感”从味觉拓展到视觉层面,形成跨感官的品牌记忆锚点。
这种刻意制造的生理冲击,很容易引发网友的热议和自发传播。
比如,用户观看完后会主动@好友,实现“有难同当”式传播。
而其他嗅到流量气味的品牌也会过来主动玩梗,如噜咪啦、山春牧场等品牌疯狂给麻辣王子投抖加,希望视频能“折磨”更多人。
最后连品牌方也下场玩梗互动,激发网友的二次创作潮,“求购腋下同款”等反讽消费推动话题进一步破圈。
本质上,这是品牌对Z世代情绪需求的精准狙击。
当年轻人用“发疯文学”解压,用“审丑”对抗内卷,田一名式的荒诞恰恰成了他们的精神嘴替。
当年轻人用“辣眼睛”表情包在群聊中完成身份认同,品牌信息已借道情绪洪流潜入心智。
田一名与BOP牙膏合作挂车带货,最终斩获超百万GMV。这份数据,便印证了从“被骂”到“被买”的神奇转化。
而能让这看似荒诞一幕站住脚跟的底层逻辑是,抽象广告正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
田一名现象不过是抽象营销浪潮的冰山一角。
当精致内容陷入同质化泥潭,“审丑经济学”正在重构商业传播逻辑。
王七叶团队用奢侈品大片手法包装蚊香,一句“把价格打上去”让“买不起系列”收割11.4亿播放。
卫龙、麻辣王子争夺“正宗辣条”名号,地铁广告宣言“辣条一出生就不是甜的”直接掀起甜辣派与麻辣派网络论战。
麦当劳给薯条赋予MBTI人格,“我为自己带盐”的独立宣言,让消费者笑着吃下品牌价值观。
图源:麦当劳
这波浪潮背后是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
2024年小红书将“抽象”列为年度关键词,话题浏览量突破230亿次;抖音抽象话题播放量更达2125亿次。
当年轻人用解构严肃对抗现实压力,品牌顺势成为情绪宣泄的安全载体。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营销权力的转移。
传统广告如同精密注射器,将卖点强推入用户眼球。
抽象营销则像一场街头涂鸦,品牌提供颜料(产品),网友集体创作(玩梗),最终在互动中完成价值共建。
正如麻辣王子客服化身“受害甲方”与网友共创内容,让营销动作从单向灌输进化为双向“互虐”。
然而,抽象营销的副作用同样明显。
当豪哥哥为深蓝汽车改编印度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了》,海外播放量破亿的同时引发印度网友抵制,品牌被迫关闭评论区。
古茗发出的员工头挂“罪牌”手戴纸托手的视频,本想玩梗营销,却被指认为人格侮辱,引发了争议,最后只能发文致歉并下架视频。
审丑疲劳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田一名的内容从腋下夹辣条升级到“玉足供酒”,暗示着刺激阈值的不断攀升。
用户终将对“为疯而疯”免疫,毕竟喝枸杞原浆不需要出动到脚,牙膏也不必用泼水艺术演绎。
图源:@田一名爱唱歌
真正的赢家,应该懂得在荒诞中埋藏真诚。
王七叶的“买不起系列”表面恶搞奢侈品,实则讽刺消费主义;麻辣王子一边玩梗,一边靠“不加甜味剂”的健康辣条守住产品力底线。
当抽象注入思想钢印,流量才能沉淀为品牌资产。
田一名们的崛起,映照着当代营销的荒诞与真实。
在流量世界里,“被骂”和“被看”往往只隔着一个转发键,而“生理不适感”成了最新款记忆点。
当算法继续喂养抽象,当甲方们争相“投抖减”自黑,或许该重温那句古老的真理。
真诚才是最好的营销,哪怕它披着最抽象的外衣。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