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名创优品:这个“野”劝你别撒!

原创   2021-03-25   09:46
0
0
1
58208

不踩不黑,名创优品摊上事了!

上周“3·15”晚会曝光了科勒、宝马、Max Mara等品牌门店使用“万店掌”摄像头非法采集顾客人脸信息。


随后,科勒、Max Mara、喜茶均已作出回应。

3月16日,万店掌创始人浮出水面表示“公司的初衷很纯洁”,并迅速“清除超300万人脸ID”。


直到这时,名创优品还是个“小透明”。

问题是:

名创优品在这个风口不仅没有做到“洁身自好”,反倒被各路媒体曝出江苏、上海等地门店仍在使用“万店掌”摄像头违规收集顾客信息。

张家港门店更是被曝用胶带“掩耳盗铃”。

这不是“顶风作案”么?

而这也不是名创优品第一次摊上事。

远的不说,就说名创优品网红产品致癌物超标1400多倍这件事。

都已经上升到了“网红产品”,作为集团的重头戏,致癌物超标1400多倍,怕不是“敌对势力”准备搅黄名创优品的上市计划。

要知道。

2020年5月,名创优品就已经宣布王一博张子枫为全球品牌代言人,更是喊出了“只管撒野”这种齁到嗓子眼里的口号,正是“守身如玉”吸引各路路人粉之际。


却不想4个月后迎来的是致癌物超标这个惊天大瓜。


粉丝甚至要求王一博道歉。

毕竟。

还真有不少小姐姐是因为《陈情令》中的蓝忘机,才买了名创优品家的指甲油。

得罪本该比较容易“讨好”的粉丝之余。

这已经不是名创优品的第一次品质危机了。


10月27日。

名创优品上市之后才在2020品质战略发布会上正面做出回应,声称以10倍价格召回问题指甲油产品,老板叶国富还会以个人名义出资1亿元成立亿元品质保障基金。

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毕竟互联网最擅长的就是遗忘。

2021年1月7日,名创优品又一次高调出现,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落户”葡萄牙,更是为沉寂许久的线下零售打了一剂“强心针”。

只是这一次名创优品高调亮相吸引无数目光之后,转身又玩起了“骚操作”,在自家门店装起了摄像头。


更迷的是名创优品315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名创优品愣是把自己这个小透明“玩”成了出头鸟,一度被立案调查。

我们不仅要问是谁给它的底气?

相信很多人对名创优品的印象,就是那个长得很像优衣库“孪生姐妹”的Logo,“在黄金地段卖便宜货”的特色,也确实让不少人很迷。


而这背后却是它“势不可挡”的现象级扩张之路:

名创优品2016年创立,截至2017年开了1100多家店铺、到了2018年底全球超过3000家门店、2020年门店数已超4200家。

2020年10月15日,名创优品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代码为MNSO,不到52个月创造了70亿美元市值。

作为“消费降级”新零售版“拼多多”,名创优品早已置身于风口浪尖。

在黄峥功成身退为拼多多留下足够想象力的同时,名创优品却已经悄然从品质危机、粉丝危机过渡到了信任危机。

我们知道人脸识别很香,国内国外都在疯狂试探的边缘,毕竟,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乃至个人数据也算是一种“品牌资产”。

只是“不告而取”对于消费者而言始终是一种“背叛”。

在名创优品的规模化放大之后,几次轻描淡写的回应显然是低估了这次“撒野”的负面效应。

回到“案发”现场。

一个星期后名创优品还在热搜,可见它这回是真的摊上大事了。


而且根据各方媒体披露信息:

“名创巡店”手机APP能够识别进店顾客的性别、年龄段等信息,并且自动将顾客识别并打上“新顾客第一次到店”“熟客 第11次到店”“会员”的标签。


万店掌公司更是直接透露:

他们目前已经采集了上亿人脸信息,之前清除的300万人脸ID不过是九牛一毛。

到这里你有没有虎躯一震的感觉?


联想到之前特斯拉的“摄像头事件”。

从万店掌到名创优品、从马斯克承认监控驾驶到否认利用特斯拉做间谍,这些生产者、使用者似乎都不觉得自己错了。

国外那地不归我们管。

但在国内请务必牢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收集人脸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在这里5078家名创优品似乎都下意识忘了,又或者他们认为在未经许可下收集顾客的人脸信息都是正常的经营范畴。

换言之。

他们多多少少已经把顾客的个人隐私当成了自己“品牌资产”的一部分。

人脸识别可以有多野?


抛开名创优品不谈。

在这个遍地都是摄像头的年代,很多人对这种东西已经视若无睹,不可否认它们是交通、是安保、是看护的一部分。

但如若把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在一起?

可以预见“大数据杀熟”会愈演愈烈。

当企业不再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反倒开始研究起客户行为,并肆意在他们身上打上各种标签,为某一个单一乃至群体用户“加一点料”“改一下配方”,亦或是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

这样的世界是不是很魔幻?

一旦有企业尝到了“甜头”,就会有更多的企业一拥而上。

到那时顾客将不再是“上帝”。

而是“钱包”是“奴隶”。

你想。

会不会有企业觉得对顾客最低限度的“讨好”亦或是“满足”都有些多余,干脆直接让其“上瘾”然后接受“爱的供养”。

人脸识别必须有边界!

「蚂蚁呀嘿」总统合集|YouTube  


人脸识别确实很方便,但要看它采集后的数据到底用来干嘛?

采集数据用来干嘛,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解释不清楚,谁能保证企业不会为了盈利改变了初衷?

甚至像售卖简历一样,把采集到的人脸信息“转移”到不法分子手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深伪技术叫做Deepfake。

自从它2017年出现后,每隔一段时间各种换脸软件就开始挑战“真实”的“伦理”的底线。

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在Deepfake上看到过盖尔加朵、马徐坤又或者是杨幂的相关“作品”,明星维“权”尚且如此,普通人如果有了价值又该如何?

的确。

就像人脸识别一样,Deepfake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甚至能够用它来做很多事情,但不管哪一种好似都在挑战这个世界的底线。

假的越真,置真实于何处?

所以它必须要有边界。

隐私泄露变本加厉,平台应该怎么做?


话题拉回现实。

在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这件事情上,企业一度把顾客作为了“待宰的羔羊”,在相关法律条款没有完善之前,似乎一句无关痛痒的道歉就能收场。

被“侵犯”了自身权益的顾客吃完瓜之后,看着一地的西瓜皮,情不自禁发出了灵魂三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又要去往何方?

在这里我们不能要求消费者尽量少出门、出门的时候也要蒙住脸面、甚至长上一双侦探眼三过其门而不入。

官方立法也需要时间。

那么作为漩涡中心的平台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当然可以给技术再加上一道“锁”,锁上加锁都不是问题,但在找到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法之前,平台自律也许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平台不能一昧只看业绩和股价。

它们必须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碰不得?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营销头版  (ID: mkt2000)


1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