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7-11最强对手退出市场,便利店零售之困

原创   2020-05-13   18:01
0
0
1
66436

曾叱咤北京一时的全时便利店再度陷入关店风波。


北京的朋友或将再见不到全时便利店。

5月11日,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经营战略调整,5月20日24点关闭北京地区所有全时便利店,关闭前全时仍将提供服务,并对全场商品进行6到7折销售(不含香烟)。


而此时,距离新东家山海蓝图接盘还不足一年半。

全时一路走来坎坷不断,本想在山海蓝图接盘之后,调整运营战略和人员架构,在原有的门店规模基础上,向着“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迈进。


可惜这一计划即将再一次落空。

全时的命运,似乎与行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入局,便利店行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一方面加剧了中尾部品牌的生存压力,但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全时曾被誉为“7-11在京最强的对手”,在2017年成为北京市便利店最多的品牌,一时间打破了外资便利店盘踞市场的局面。

在2017年年底,北京的全时便利店已经扩张至350家,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和地区亦有大面积扩张。如今却沦落为即将被淘汰的中尾部品牌,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卖身”也难续命

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


在当时其“快餐、饮品、便利、金融、服务”五位一体的超重资产运营模式开创行业先河,更因聚焦于北京市场,品牌一经面世便被行业定义为“7-11在京最强的对手”。

事实上,也是如此。

全时在2015年门店数量就达到了150家,并扬言要实现“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目标。

后来全时在2017年又推出了“百城百万”计划,即耗资百亿元,5年进驻100城。


巅峰时期,全时曾拥有800多家门店。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战线、慢回款行业,扩张依赖资金,盈利依赖精细化运营的能力。店面需要先经过长期亏损,顺利的情况下才能长期薄利。

贫弱的盈利能力下,便利店企业却往往为了能快速占据市场,或者是应资本方的要求,选择急速扩张。

但也是这种玩弄资本的的游戏,为全时的“卖身”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毕竟,对于便利店而言,资金链断掉,是致命的。

资本方复华控股陷入P2P爆雷危机,直接给全时造成了不可挽救的重创。


一方面是高速拓店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另一方面是丧失资本方的助力,对于当时的全时而言,“卖身”是唯一的出路。

早在之前,全时的总裁张云根曾说过,全时全时目标是做中国目前唯一的超重资产模式运营的内资便利店。

超重资产运营指的就是单店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全时第一代门店成本在100万元,而2代门店则达到了200万元左右。


并且“卖身”之后新瓶装旧酒的运营模式,并不能为全时带来全新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在高成本,重资产的运营模式模式中,盈利日渐困难的情况下,无疑疫情是给了全时最后一击。

便利店之痛

一直以来,便利店都是“玩家众多,竞争激烈”。

其次从便利店行业本身来说,房租成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这些都是经营者所不能忽视的,尽管便利店的平均价格比传统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却难超5%。

即使如7-11这类国际便利连锁品牌,从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直到2017年才弥补了累计亏损,进入盈利状态。

在价格方面,国内便利店的价格和客单价一直提不上去,即使是在去年肉类大幅涨价的时候,便利店仍然不敢轻易上调售价。

而且便利店一直解决的是早餐和中餐,但事实上,消费者愿意花在这两餐上的价格非常有限,客单价较高的家庭型晚餐一直占据着较低的份额。


另外,就毛利来看,便利店的货品首先得齐全,这其中,基础餐食的毛利非常低,最低甚至不到1%,如果摆得太多,便利店的客单价就上不去。

洗护用品等中腰部商品属于快销日用品,毛利在5%-10%;长尾的网红商品要帮助一些品牌带货,这类商品的毛利通常能到30%-50%。

整体来讲,便利店还面临着强供应链体系难建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集上游供货商、中游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是便利店企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目前来看,除了7-11、全家等一些头部品牌,中尾部便利店企业受规模、地缘等限制,在供应链上长期处于劣势,限制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便利店因为贴近消费者且网点众多,严重依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加之近年来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凸显,大部分便利店品牌需要具备线上化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能力。

除去部分背靠巨头或本身资源雄厚的大品牌外,多数本土便利店品牌都更像是传统杂货店的升级。

不仅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也难以与成熟的外资品牌相提并论。

这导致了即便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度超过1900亿元,便利店业态也仍然增长乏力。空享行业机会,却没有获得门店红利。

便利店行业的考验并非是资本运营的能力,反而对资金投入、人才体系、管理体系要求更高,便利店看似人人都能开的“低门槛”行业,但显然,事实证明,这也不是所有经营者可以驾驭的。

如果只想赚快钱,靠各种套路变现,不下“慢功夫”经营,则势必会失败。

互联网巨头的市场分割

2016年至2018年,全国便利店行业销售额、门店数量、单日日均消费等指数都在稳步上升。


在线下零售增速整体放缓的大环境下,未来资本市场势必会加深对便利店行业的投资布局,带动行业在马太效应下形成显著发展梯队。

便利蜂、猩便利、好邻居、Today、X-24h、中商便利、见福、邻几、131、每一天等多家便利店品牌获得巨额融资。

红杉资本中国、君联资本、愉悦资本、IDG资本、东方富海、光速中国、华兴资本、春晓资本(停止运营)等众多资本大鳄跑步入场、疯狂圈地。

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也在冲击着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近几年,随着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巨头的入局,便利店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已经出现电商、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品牌和餐饮企业与便利店展开竞争。


竞争倒逼之下,便利店经营效率、供应链水平以及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新零售”口号喊出后,电商巨头第一个瞄准的就是“船小好调头”的便利店。

2017年8月,阿里巴巴旗下零售通宣布,第一家天猫小店在杭州正式运营。

2017年4月,刘强东正式对外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

阿里、京东如此积极布局小店,显然希望获得更多线下分销渠道,同时实现更多品牌曝光,引流线上。

新零售的风口之下,盒马鲜生的快速崛起清晰地描绘了一个三公里生活圈的轮廓:半径在三公里之内的用户,线上下单能享受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送货上门服务。


从发展趋势来看,便利店所蕴含的能量无可限量。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整体的市场已经不是以往的大众化市场,变为了分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市场。

这是一个市场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

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了价格敏感度,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于品质和便利的需求。


而便利店能够很好的顺应这一趋势,从而在萧条的零售行业中“屹立不倒” ,并展现出强大的增长趋势。

相对于线上流量的越来越难,各大巨头线下便利店的争夺就会愈加激烈,与此相对的是,传统便利店被挤进了暗无天日的墙角。

“全时们”不进则退

在便利店的风口和资本追逐下,近几年间,不少企业贸然进入,又盲目扩张。


但这些企业本身能够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大都依靠资本的输血。

并不难预判的是,“关店”或倒下,全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已经传导到了很多零售业态,国外零售业一片哀鸿,国内除了以基本民生用品为主的超市业态之外,也基本严重“内伤”。

在越来越拥挤的领域空间和更加莫测的资本变数中,未来或许还有更多便利店品牌会面临全时这样的境地。

互联网企业介入便利店行业,带来的不止是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无人店等新模式,在“智能+零售”已经到来的新阶段,便利店行业各玩家也开始加入到了这场数字化转型中。

可以预见,在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的新零售时代,便利店行业将从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体验优化等多方面去颠覆、升级。


能在转型期寻找到更多机遇,便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对便利店企业而言,新时期,合作互联网企业、重视技术赋能、重构空间价值等都是重中之重。

未来,便利店品牌可以通过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及电商平台的合作,借助其数字化供应链配置和线上渠道优势,提升自身中游服务能力。

就像当年濒临破产的7-ELEVEN,在挣扎中痛定思痛,找准了自己街边便利店的定位,吸取了失败的血泪教训,不再和大超市拼库存、打价格战,而是因地制宜,严控库存、小批量进货、单品管理,最终逆风翻盘,起死回生一样。

烘焙面包、零食饮料,还有各种特有的热餐外卖,便利店给人们提供了简便舒适的购买体验。

7-Eleven、罗森和便利蜂们,实际上已成为人们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或者对于传统便利店企业而言,各施其法地摆脱单纯商品销售的理想状态,便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案例精选  (ID: Brand2016)

品牌案例精选.jpg

1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