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白金”增长时代画上句号,蒙牛、伊利何去何从?

原创   2023-09-11   16:30
0
0
0
28968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刘能

作者微信公众号:向善财经 



当打折成为行业关键词之后,就意味着乳企的高增长时代结束了。


前两天去超市买日用品,看到了蒙牛、伊利、光明等酸奶都在打折,买一赠一,五折销售的牌子十分显眼。看了眼包装上的保质期,也不是临期商品,难道乳企也这么卷了?


各家发布的半年报,给出了答案。


蒙牛半年报营收增长7%,伊利增长4%,光明下降1.9,只有新乳业营收增长了两位数为10.8%。由此看来动不动就两位数增长的“白金赛道”成为了历史。


当头部企业开始向奶粉、冷饮赛道要增量,超市中的低温奶“买一赠一”成为一种新常态,以价换量能否支撑起未来增长,可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行业的主线来分析,而这个主线就是伊利、蒙牛两大龙头的争夺与交锋。



01

伊利能否守住蒙牛的攻势?


伊利、蒙牛的历史恩怨纠葛由来已久,于此不再赘述,我们还是关注当下两家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


拿行业龙头蒙牛、伊利近三年中报来看,营收增速明显在下滑。


2021年伊利营收增速18.89%、2022年增速12.31%,2023年增速只有4.31%。蒙牛方面,分别为22.3%、3.96%以及7.12%。


伊利营收很稳定,但增速在下降。


具体来看,液奶的基本盘依然很稳,但营收增长有压力。



蒙牛上半年液奶营收416亿元,同比增长5.0%,伊利方面液奶营收同比微降,上半年营收424.2亿,去年同期为428.9亿。


伊利液奶营收占比超过64%,蒙牛液态奶营收占比为81.4%,都是第一大业务。对于伊利来说,上半年这个增速表现,给到了下半年压力,全年增长6%还是有难度的。


伊利的第二大业务是奶粉奶制品业务。


奶粉奶制品业务上,伊利上半年营收135.21亿元,同比增长12.01%,冷饮产品营收91.57亿,其他产品营收3.21亿。蒙牛方面,奶粉业务营收18.94亿,奶酪业务营收22.56亿,冰淇淋业务营收43.08亿,其他营收10.2亿。


从三年的中报来看,2021年半年报,两者的差值为106亿,2022年半年报,差值为157亿,2023年约为150亿。


很明显,伊利的优势在于奶粉业务以及冷饮业务上,比蒙牛多了100多亿的营收。这也半年报营收,伊利超过蒙牛100多亿的原因所在。


蒙牛追赶伊利虽然不容易,但不是没有效果。


对比双方的市值来看,蒙牛市值1050亿港元,伊利市值1667亿人民币。当下汇率下,这600多亿的市值差距,究竟差在哪?



赚钱能力上来看,2021H1 -2023H1,蒙牛毛利率分别为38.24%、36.58%、38.4%,伊利毛利率为31.91%、33.48%以及33.15%。天眼查APP统计数据显示,伊利毛利率很稳,基本盘稳健。



对比来看,毛利率上蒙牛反而更有优势。


差别可能在净利率上。


蒙牛净利率分别为6.46%、7.63%以及5.98%,而伊利净利率分别为9.45%、9.71%、9.57%。显然,伊利净利率更高,而且更稳定。


财报数据似乎表明,2022年伊利把资源放到奶粉和冷饮上的选择很可能是正确的。奶粉、冷饮业务带来了更强的挣钱能力。


短期来看,这样的策略没什么问题,液态奶竞争激烈,大家拉不开差距,市场对于主动求变也给予了认可,但长期来看,奶粉和冷饮都早已经是存量市场,接下来的成长性空间其实并不大。


先来看奶粉业务。


二季度,伊利奶粉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为60.8亿元,同比下滑8.9%。


短期内奶粉业务的下滑与新国标下中小乳企甩货不无关系,但长期来看,婴配奶粉整个市场的萎缩的趋势不可避免。未来奶粉业务能不能支棱起来,还是要靠成人奶粉业务。


相比婴幼儿奶粉,成人奶粉定价空间有限,利润空间显然不如婴幼儿奶粉。市面上的大多数中老年奶粉走的是中低端路线,这个市场能不能真正做起来,还需要验证。


另外,伊利之外,蒙牛、飞鹤、光明等乳企也均有布局,伊利想要吃到这部分增长,没有那么容易。


需要警惕的是,伊利希望通过毛利率更高的奶粉、冷饮业务拉开差距,而蒙牛则把注意力放到了液态奶的基本盘。


上半年的蒙牛,显然更注重液态奶市场的增长,蒙牛盯着的就是液态奶这块存量市场,先把基本面的差距找补回来,再找新的增长点。


所以,市场策略还是蒙牛偏积极一些。


伊利方面,费用基本没怎么变化,销售费用还是116亿,具体来看,销售增加了2.4亿,管理费用增加了1.3亿,反而广告费减少了5亿。


而蒙牛上半年则加大了销售费用支出,同比增长了9.41%,来到139.06亿元。销售费用率从26.6%上升到了27.2%。其中,产品、品牌宣传以及营销费用同比增加了13.4%,来到51.19亿元。


蒙牛加大营销费用起到了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伊利液奶营收不增反降,蒙牛液奶业务伊利基本持平。


另外,营销投入,拉动了蒙牛的存货周转。


上半年蒙牛存货周转为44天,伊利为59天,去年同期蒙牛存货周转为38天,伊利为43天。伊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94天增加到8.27,蒙牛则从去年的18天,缩短到今年的15天。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在终端动销上,蒙牛的表现可能更好一些。


好的动销,是用净利润换来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下降了19.48%.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37.51亿,今年上半年为30.2亿。


这其实不难理解,大的基本面就是,整个液奶市场的供给仍然过剩,因此加大促销,换短期市场动销的确能抢占一部分存量市场。


短期影响净利润也在所难免。重要的还是能够抢到市场。


蒙牛真正的挑战在于,抢到这份增量之后,能不能守得住增量。


数据表明,2022年液奶消费首降,供给过剩在340万吨左右,预计今年过剩生鲜乳将超过110万吨。也就是说,在过剩的生鲜乳没有被市场消化完之前,液态奶的竞争仍然会很激烈。


换言之,当市场上这110万吨的存量奶消化完了之后,蒙牛获得的这部分增长才有实际意义。所以,下半年的蒙牛不仅要“打天下”也要“守天下”。


蒙牛的考验是如何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基本盘增长,稳住液奶基本盘,在净利润上追平伊利,那么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不是不可能。



02

向外增长是不是解药?


对于乳企接下来怎么寻找新增长的问题,早在2020年潘刚就已经定下基调:“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


在国内市场见顶之后,向外要增长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


向外要增长的路径有两条,一个是业务出海,另外一个是并购。


业务上,最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的是乳制品相关的业务。荷兰合作银行发布过一份报告,联合利华的冰淇淋产品在2022年全球销售收入达到约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600亿元。


要知道,伊利整个上半年的营收也才500多亿。


国内业务上,2022年伊利的冷饮收入就已经有72.95亿元,2023年就增长到了91.58亿,而2022年全年冷饮营收也就95.67亿,增长速度也同样是很快的。


虽然半年报中没有具体的海外业务规模,但伊利在中报中提到:“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19.9%。”由此来看,增长势头还是有的。


能不能在海外复制冷饮业务的成功,可能会成为伊利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就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伊利要实现2025年的目标,其实还是不太容易的。


目前排名全球乳业第三的企业是达能,2022年达能营收209亿美元。按照5%的平均增长率来计算的话,预计达能2025年营收约合1764亿人民币。也就是说,2025年伊利要向完成“前三”的目标,1764亿人民币的营收规模是一个坎儿。


结合第三方机构的预测来看,实现这个营收目标似乎不太乐观。


华创证券方面的预测是,如果2023年伊利营收同比增速能够达到5.6%,而且接下来两年同比增速能够达到8.7%以及8.1%,那么2025年预计营收在1528亿,到时候距离“前三”的目标可能还有200亿的差距。



去哪里寻找200多亿的增量市场来补上这个差距?这可能是伊利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外,业务出海直面达能、雀巢的竞争,风险还是有的,而且长期来看,靠业务稳扎稳打去做到全球第一,7年的时间真的有些不够用。毕竟以2022年的营收来看,排名第一的Lactalis营收286亿美元,比伊利多748亿人民币。


每年要追100多亿的营收规模,多少有点魔幻。


所以,向善财经认为,靠谱点的方案还是并购。伊利有并购澳优的经验,关键还是看财务上稳不稳,经不经得再来一次大手笔的收购。


答案还是要从财报里找。


先看手里的现金,以2022年报来看,伊利手里有338.5亿的货币资金,32.5亿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是经营资产,不一定能很快收得回来变成现金。


也就是说虽然伊利手里的流动资产有695亿,但真正能用于收购的大概只有一半左右。


再来看看负债,2022年伊利短期借款飙升,从126.0亿增长到268.0亿,上半年流动负债总共有660亿,短期借款更是达到了325.6亿,另外有148.6亿的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48亿的合同负债;36亿的职工薪酬,这些都是需要短期支付的债务。


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来看,未来可供伊利用于大规模并购的资源可能并不够多。


当然,如果执意要实现“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发债,找银行借钱都是融资途径,只不过,这样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资产负债率。



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现在伊利整体的资产负债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在58%左右,接近60%,2019年之前则是低于50%。从最新的半年报来看,负债结构上,流动负债大概占到约75%。


对于高负债率,伊利也在半年报的业绩说明会上给出过解释:一是为了保证现金流,需要库存现金储备,二是短期融资的利率很低,短期融资的成本不高,此外,伊利方面也表示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单从经营层面考虑,58%的资产负债率并不算高,但如果未来扩张并购,结合手里300多亿的资金规模来看,那么这个资产负债率其实并不能支撑公司进行太大的并购。


另外,还有商誉的问题存在。上半年,收购澳优产生的52.61亿的商誉仍需要去消化,市场上也有观点认为买澳优,“买贵了”。接下来,这些商誉可能会对伊利未来的净利润表现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向外增长的确是“灵丹妙药”,但挑战重重。


理性来看,“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当作激励管理层与员工的口号尚可,真要当作业绩目标执行下来,可能还需要越过千山万水。



03

写在最后:


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白金”增长时代画上句点,而向外增长的“黄金时代”才刚刚落下起始符。


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都是行业龙头,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优质标的。过去的蒙牛伊利成长,打下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时代烙印,面向未来的开拓,则划下了中国乳企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起跑线。


接下来,中国乳业的全球故事该如何书写,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