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新零售参考
作者丨Sunnyue
沃尔玛突然“变阵”了!
就在4月24日,沃尔玛宣布:
“为了积极响应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号召,沃尔玛为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准入流程、加快审批效率,助力相关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
据悉,目前恢复供货的,仅限于部分订单,另有不少订单直接被取消。面对高额关税,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实际上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采购,要么将增加的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在新零售参考看来,之所以不少零售巨头急着奔赴白宫,力争继续与中国供应链保持合作,甚至愿意短期内自行承担关税压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能替代“中国制造”的供应体系。
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本控制、利润空间乃至整体运营的稳定。
图源:新零售参考拍摄
可以说,美国高举关税大棒,看似是打击外部,却最终实打实砸在了本国消费者的头上。
而眼前的混乱,还只是开始。
就在七周前,就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一事,中国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约谈沃尔玛,了解有关情况。
图源:新浪财经
这家全球零售巨头的高管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抉择,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闭门会议,正将企业推向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当中国商务部约谈沃尔玛的消息传出时,正值美国宣布对"中国制造"加征10%关税的关键节点。
而沃尔玛当时的应对策略显得极具典型性,要求供应商降价10%以转嫁成本。
这种将美国单边关税压力转嫁给中国产业链的做法,立即引发连锁反应。
根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调研数据,江苏某牙刷制造商负责人透露,原本利润率仅10%的外贸订单,在分摊5%关税后已濒临亏损边缘。
而当 4 月初关税税率飙升至 125%,这种成本转嫁模式彻底崩塌。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反馈,一只成本 1 元的塑料玩具,仅关税就高达 2.45 元,几乎是商品本身价值的 2.5 倍。
让供应商和消费者来承担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成本,这是不道德的。
有专家指出,沃尔玛此举有违反商业合同的可能,将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这种美国政府虚空造牌、美国企业隔空附和、最后让中国制造商和消费者“吃闷亏”的事情,我们自然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这个消息传出后还不到一周,沃尔玛就被中方有关部门约谈了。
而这次中国商务部的约谈就成为转折点。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披露,约谈后两周内沃尔玛仍试图维持原有策略,直至4月2日中国启动对等反制措施。
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反制不仅包含关税手段,更通过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构建系统性防御。
除关税调整外,商务部联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推出涵盖税收优惠、物流补贴、销售渠道拓展等解决方案。
京东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计划,不仅提供平台流量扶持,还联合银行推出低息贷款;
图源:京东黑板报
永辉超市15天极速上架通道等配套措施,已帮助浙江 127 家外贸企业在一周内完成商品入仓,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承接能力。
图源:永辉超市
这种立体化政策组合,让沃尔玛意识到单纯压榨供应商的策略已不可持续。
在笔者看来,沃尔玛宣布的“绿色通道”政策,表面看这是企业社会责任举措,实际上这是遵循着经济逻辑,本质上也是企业对市场规律的主动顺应。
该政策通过简化准入流程、加快审批效率,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对接国内销售渠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28%,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 68 万亿元,相当于美国市场规模的 85%。
而同期美国零售业因关税冲击,供应链紊乱导致库存周转率下降 18%。
当美国零售商因关税政策被迫转移产能至东南亚时,沃尔玛发现越南等地的综合成本反而高出中国15%-20%。
更关键的是,中国完备的产业链能在72小时内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转化,这种效率优势是任何新兴市场没法比的。
与 2018 年贸易战时期单纯调整全球采购布局不同,沃尔玛此次选择深度融入中国国内大循环。
中国推行的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使得外贸企业转内销的技术障碍基本消除。
值得关注的是,沃尔玛的抉择并非孤例。
家得宝、塔吉特等参与白宫会议的企业,虽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川普的关税政策,但实际行动却截然相反。
这些公司正将中国市场的采购预算提升至总规模的 35%,并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区域采购中心。
这种“政冷经热”现象的本质,是资本对市场规律的天然服从。
沃尔玛合肥山姆会员店开业首周百万客流量的盛况,与同期美国门店货架缺货率上升至12%形成残酷对比。
图源:沃尔玛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全球供应链结构层面的变化。
以往跨国企业惯用的“以华制华”策略(利用中国供应商间的竞争压价)正在失效。
中国通过反垄断法修订、供应商权益保护条例等制度设计,正在重新建立起供应链话语权。
约谈机制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期:不仅促使沃尔玛调整策略,更推动其将年度采购额的15%转为长期合作保证金。
这种深度绑定模式,不仅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更开创了跨国企业与东道国合作的新范式。
不同于传统“不可抗力”抗辩或仲裁诉讼路径,沃尔玛选择主动嵌入“东道国”的政策框架内。
这种策略转变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的适用困境形成呼应。
当关税波动成为常态,合同重谈机制比法律救济更具现实操作性。
中国企业在这过程中展现的政策弹性,为全球贸易规则演进提供了东方智慧。
回望这场持续六周的战略转向,其意义远超商业范畴。
当沃尔玛将深圳采购中心升级为亚太区供应链枢纽时,当山姆会员店开始销售外贸转内销的“专供出口”商品时,什么是全球化大家有目共睹。
这或许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不再是企业选择市场,而是市场定义规则。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