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品牌官
作者丨Sunnyue
5月17日,比亚迪旗下全新中型轿车——e7正式上市,共推出三款配置,售价区间为10.38-11.58万。
上市限时优惠价格区间为9.88-11.08万元。
与此同时,官方还发布多项购车优惠。
当这款中型纯电轿车以限时9.88万元的起售价亮相时,市场忽然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已经被比亚迪打到了10万以内了。
从官方发布的图片来看,比亚迪e7的设计确实很有新意。
前脸配备了符合纯电车型特征的封闭式格栅设计;
封闭式格栅与X形导流槽的前脸设计,可以说是比亚迪近年来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探索成果,为车头增添了不少运动感。
再到修长的矩阵式灯组内嵌双线日行灯,在晚上点亮时会有独特的光影标识,提升了整车的科技感与辨识度。
这种设计,能让人感受到辨识度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比亚迪的功能性。
而车身侧面保留传统门把手的决策让很多传统车手觉得安心,毕竟这是基于数十万网约车司机调研后的做法。
因为在频繁的上下车中,机械的可靠性远大于隐藏式设计的科技感。
看看车内,10.1英寸悬浮仪表与15.6英寸旋转中控屏的组合,在保证基础交互功能的前提下,少了一些智能化配置的堆砌。
这种减法策略在行业竞相追逐"移动智能空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大胆,却正好符合了真实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日均驾驶时长超过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要比繁复的触控层级更方便;
而家庭用户更在意的全景天窗与后排纯平地板,则通过2820mm轴距带来的膝部空间优势得到充分满足。
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使得e7在这个同价位市场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100kW永磁同步电机的功率输出对于家用完全足够,也刚好和弗迪磷酸铁锂电池正好匹配。
而57.6kWh长续航版26分钟快充至80%的效率,则是化解了家庭用户的长途出行焦虑。
当基础版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时,e7实际上开启了中型纯电轿车的价值坐标系。
48kWh基础版本450km的CLTC续航,在真实城市工况下仍能保持380km以上的可靠里程,这对日均运营200公里左右的网约车绰绰有余。
要知道,比亚迪都快成了网约车代言品牌了。
上市首周 2.3 万台的预定量里,41% 来自网约车公司。
对比同价位的广汽 Aion S Younger,e7 的轴距长出 70mm,后排地板还做到了纯平。
相比于其他A等竞品,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带来的安全背书与规模化生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又有着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种多方面的竞争力叠加,使得e7一上市就显现出"上打B级、下压A级"的市场能力。
从海豹的运动轿跑定位到e7的务实家用,比亚迪的海洋网系列有着清晰的市场分层逻辑。
而且e7的上市并不是单独的事件,而是比亚迪"纯电+混动"战略的一步。
在秦PLUS EV抢占紧凑型市场的基础上,e7通过错位竞争填补了12-15万元区间的产品真空,与马上焕新的汉EV形成错位的市场布局。
这种系统性的产品规划,正在改变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认知。
当e7将中型纯电轿车门槛拉低至燃油车同等区间,传统合资品牌的定价体系的压力就上来了。
轩逸、朗逸等昔日销量王者的市场空间被持续挤压,而造车新势力的"性价比"优势也在不断减小。
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电车的终端市场,同时也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控制。
在智能化配置的取舍上,e7也展现出难得的产品定力。
全系未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决策,看起来像是没有跟随行业趋势,实则是对真实用户需求的理性回应。
滴滴出行2024年度运营数据显示,网约车日均接单量TOP10城市中,平均时速不足35公里的路况条件,其实高阶辅助驾驶基本上用不到。
而家庭用户更关注的儿童座椅接口、后排独立空调等配置,则通过细节优化得到重点强化。
比亚迪的e7 上市后,吉利、长城的新车发布计划全乱了套。
原定第三季度上市的几何 G6 和欧拉闪电猫,突然提前两个月开始预热。
这场由比亚迪引发的价格战,正在倒逼每个车企都在加快自己的进度。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品思维,体现了成熟车企在技术冗余与用户价值的平衡的智慧。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约有15%的订单来自传统燃油车用户,这个群体的转化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开始突破早期采用者圈层,向大众消费市场延伸。
同时比亚迪的供应链优势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随着兆瓦闪充站的布局,e7 的补能效率还能再提升。
更让人期待的是,超级 e 平台的技术下放。
也许明年,e7 就能支持更高功率的快充,彻底解决续航焦虑。
到那时,比亚迪可能真的要把 “油电同价” 变成现实了。
弗迪电池的CTB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这项创新不仅优化了车内空间,更使整车制造成本下降约12%。
而自研电驱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让三电系统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这些隐于幕后的技术积累,最终转化为终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回望2012年Model S横空出世时,传统车企对电动化的迟疑与今日合资品牌在价格战中的窘境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策源地已从硅谷转移至深圳。
在可预见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化将愈发明显。
一边是以智能驾驶为卖点的高端车型持续发展技术,另一边则是e7为代表的实用型产品不断拓宽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享受便利。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