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电商天下
作者丨清清
在外卖三国杀的补贴攻势降温之际,“骑手争夺战”的战况正悄然升级。
时至今日,作为配送体系的底座,骑手不再只是系统末端的执行者,而成为平台战略布局的关键资源。
无论是京东,还是美团、饿了么,没有一个巨头会放松对“人”的争夺。
就在近日,京东黑板报发文为京东外卖的“第一个618”造势,并透露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正式上线三个月,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已有超过150万家品质餐饮门店入驻;
同时,京东外卖的全职骑手队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人,比预计提前两个月。
而且,由于单量增长迅速,京东还计划进一步扩招至15万名全职骑手。
图源:京东黑板报
还记得在刚加入外卖战场时,京东就率先打出了一张制度牌,宣布全面实施“全职骑手五险一金”政策,杀了友商一个措手不及。
而除了为全职骑手兜底,平台还为兼职骑手提供健康医疗险与意外伤害险,进一步提高了骑手的保障。
可以说,在这轮战局中,京东不是仅靠补贴拼命砸市场,而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机制和职业化体系,谋求建立一支“可持续”的运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京东的突进,外卖领域的老玩家美团和饿了么并非无动于衷。
随着京东这条“鲶鱼”的持续发力,在效率和流量的比拼之余,平台对骑手的态度纷纷发生了转变。
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在五月底,彼时,美团正式宣布:全面升级“骑手大病关怀计划”。
具体而言,美团不仅将此前的疾病保障范围从重疾扩大到轻症、增加住院补贴,还将兼职众包骑手的未成年子女纳入了保障对象;
此外,自今年3月起,美团还正式开始为在职女骑手免费提供一年的“女性重疾险”。
图源:美团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一系列举措指向非常明确——不是给补贴,不是拼单价,而是从“保障”入手,提高骑手的黏性与忠诚度。
毕竟,在早期平台经济红利期,骑手被视为流动劳动力;而如今进入“存量博弈”的深水区,谁能让骑手留下,谁才能稳住业务。
而这一次,美团显然放低了身段,不再仅靠调度系统对骑手下指令,而是在为他们的家庭与未来考虑。
这不是慈善,是一种进化,更是一种平台意识形态的变化:骑手不再只是工具人,而是平台赖以生存的根基。
与此同时,饿了么虽然显得低调,但也在悄悄发力。
比如优化“恶劣天气自动触发补贴”功能,确保众包骑手在正常劳动状态下的小时收入不低于25元;
再比如取消超时扣款,减轻骑手在高峰期的配送压力;
图源:饿了么
甚至在近期,饿了么还推出了“骑手举报违规订单奖励计划”,激励骑手举报违规违法“跑腿”订单,共同维护平台生态。
这些举措的目标很明确:减少摩擦,维持秩序,提高信任。
而这些举措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据官方披露,上线仅27天,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的日订单数就突破了4000万大关。
其中,非茶饮订单占比达75%,非餐品类订单增长远超预期,而且,在订单量飙涨的同时,淘宝闪购的订单准时率依旧高达97%。
图源:淘宝闪购
在电商天下看来,如今平台集体转向“关怀”,一方面是舆论和社会关注的倒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竞争压力下的“骑手保卫战”。
毕竟,在平台战场上,“用户是上游,骑手是江湖”。没有稳定的江湖,平台再多策略也难落地。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这场“骑手大战”最终能带来什么?
是骑手的真正命运改变?还是又一次平台战争中的棋子转换?
当我们从上帝视角观战这场这场外卖三国杀,看着刘强东亲自披挂上阵,美团递出保障清单,饿了么优化算法制度,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是:
骑手的地位,终于被看见了。
事实证明,外卖行业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单点决胜。
补贴可以拉新,广告能换声量,但唯有运力体系,才决定一家平台是否能真正“站得住脚”。
过去几年,我们习惯了看平台如何卷用户,卷商户,却往往忽略了这个行业真正“最难卷”的部分,是人。
如今,三大平台终于将视线转回到骑手本身,这既是一次迟到的关怀,也是一场被动的觉醒。
图源:小红书网友
京东以全职雇佣、五险一金入场,显然意在“正本清源”;
美团则在原有体系上不断叠加福利试点,稳固基本盘;
饿了么一边优化政策,一边尝试用平台治理机制换得信任。
看似各有打法,实则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在一个不再依赖烧钱拉新的市场里,平台还能靠什么构建护城河?
答案也许比想象中更质朴:靠人。靠对人的保障、理解与重视。
在电商天下看来,当骑手不再只是数字系统中的“节点”,而是作为有尊严的劳动者被善待、被善用,这个行业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成熟。
所以,这场争夺,表面上是抢骑手,实则是平台对自身价值观的重新表态。
谁更早地认清这一点,谁就有可能走得更远。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