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品牌观察
作者丨王晖
6月17日,港股收盘钟声敲响时,泡泡玛特的投资者们目睹了一场“大逃杀”:股价暴跌6.04%,一天之内223亿港元市值蒸发殆尽。
有意思的是,刚好在一周前的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全球唯一一只薄荷色LABUBU被拍出了108万天价,也让泡泡玛特火成了“顶流”。
一边是年轻人的疯狂追捧,一边是二级市场的市值蒸发,让人不禁发问,这是物极必反的魔咒?还是一场早就布局好的资本游戏呢?
6月17日,港股市场的泡泡玛特投资者经历了一场噩梦。当天股价暴跌6.04%,创下近一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204亿元人民币市值在交易时段灰飞烟灭。
不少人把泡泡玛特股价的暴跌归咎于头部主播李佳琦。
因为就在前一天,李佳琦在直播间向疯狂抢购Labubu的粉丝泼了一盆冷水。他直言不讳地建议粉丝不要着急加钱买,“现在很夸张的,普通款都要500元一个,蛮贵的,我觉得NO,后面会原价的。”
▶ 图源:@凤凰网财经
次日,不仅泡泡玛特股价应声大跌,整个市场情绪也急转直下,A股IP经济概念板块应声集体走弱。
▶ 图源:梨视频
李佳琦的言论和股市动荡有必然关系吗?我们可以再议。
但他指出的500元一个普通款Labubu的价格泡沫,确实像一根针,刺破了泡泡玛特精心营造的稀缺幻象,有可能让投资者开始担忧公司核心IP的溢价能力能否持续。
不过,真正引发地震的,或许是资本大鳄的撤退。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泡泡玛特创始股东蜂巧资本就通过大宗交易清仓3200万股,一举套现约22亿港元离场。
而蜂巧资本在泡泡玛特上的投资堪称神话。2020年初以每股约16.74港元的成本进入,最终以超过190港元的价格清仓,盈利超9倍,净赚26亿港元。
▶ 图源:泡泡玛特官微
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当时表示:“从天使阶段第一次投资到最终出售,陪伴公司整整14年,First in Last out, 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坚守至今,万分不舍,心存感激。”
只是,身兼泡泡玛特非执行董事的屠铮,他的清仓式减持无疑向市场释放了不确定的信号,或许是功成身退,也可能是悬崖勒马。
而且,据相关统计,自2024年起,泡泡玛特公司董事、高管们已累计减持超20%股份,套现总额超过40亿港元。
事实上,泡泡玛特早已不满足于做一家“卖盲盒”的公司,它已经把一个小小的潮玩变成了富人的社交游戏。
不久前,女星Lisa在社交平台上玩了一波炫富的行为艺术。
她先是在价值4000万人民币的首尔豪宅大门前,身穿热裤和修身上衣,随着新歌节奏扭胯敲臀,然后缓慢下蹲捡起了地上的外卖盒。
镜头切换,同样的动作,她捡起的东西逐渐成了潮鞋、豪车钥匙,身边还多了更多奢侈品,比如巴黎世家的鞋子、LV的包包,个个价值不菲,不是我等月薪5000的打工人消费得起的。
无形炫富,最为致命。而近期,随着Labubu身价的暴涨,鹿晗、刘诗诗、陈赫、李晨等明星群体,也不再晒鞋晒包,而是争相“晒娃”。
作为泡泡玛特忠实粉丝的Lisa更是直言,“自己是在闺蜜处知道的泡泡玛特,起初自己并不感兴趣,并说不会把钱花在这个东西上。结果一买到就上瘾了,现在去任何地方都要先找泡泡玛特。”
从盲盒到潮玩,泡泡玛特正在有意识地提升品牌价值,使自己成为“富人的玩具”。
“泡泡玛特越来越像一个多数人能触碰的奢侈品。”一位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
比如泡泡玛特会通过在伦敦哈罗德百货设立快闪店,与Dover Street Market等高端买手店合作,不断强化自己的“时尚溢价”。
社交媒体上,当明星们晒出泡泡玛特限量款与LV、香奈儿同框的照片,也在构建起新的身份认同,那就是拥有泡泡玛特限量款,代表你紧跟潮流,有眼光、有购买力。
▶ 图源:@鹿晗工作室
然而,以奢侈品模式进行品牌运营策略的背后,泡泡玛特的供应链管理却频频翻车。
6月14日,泡泡玛特旗下珠宝品牌POPOP北京国贸店开业,Labubu饰品迅速售罄,连包装盒都断货。
更尴尬的一幕发生在杭州。一家新店开业仅两小时,就因黄牛大规模“端盒”被迫关闭,普通消费者空手而归。
▶ 图源:@中国蓝新闻
社交媒体上,“泡泡玛特失控了”的质疑声浪此起彼伏。
质量问题更是雪上加霜。Labubu毛绒系列因需求激增导致供不应求,但正品掉色、线头等问题频发;新品Skullpanda系列频繁出现缺配件、溢胶等问题。
▶ 图源:梨视频
不断攀升的瑕疵率,也让消费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需要加钱才能买到的潮玩品牌。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泡泡玛特当前的市盈率高达102.82倍,远超全球玩具行业约20倍的平均水平。部分投资者尖锐指出:其市值已接近京东(3500亿港元),但净利润仅为泸州老窖的1/3,存在明显估值泡沫。
而支撑这千亿市值的,是一个个充满不确定性的IP故事。
2024年,Labubu系列贡献了公司超60%的收入,但这个IP的爆红却充满戏剧性。
资料显示,Labubu由设计师龙家升创作,早期与优衣库联名时默默无闻,直到2024年第三代产品发售才突然走红。这种“黑马式爆红”背后,是泡泡玛特对单一IP的高度依赖。
▶ 图源:泡泡玛特官微
历史已经敲响警钟。泡泡玛特此前的头部IP如Molly,就曾经历热度衰退。IP生命周期的脆弱性,犹如悬在股价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其商业模式的争议。
今年1月,在泡泡玛特年会上,特邀嘉宾郭麒麟的一句玩笑话,让全场瞬间凝固,他笑称“特别高兴能参加这咱们境内最大的博彩公司的年会,我记得我弟弟是你们的用户,他买了你们好多东西”。
话音刚落,泡泡玛特老板王宁急忙找补,他说这话容易引起歧义,强调“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潮玩公司”。
郭麒麟的这句调侃,其实戳中了泡泡玛特的软肋。比如盲盒中隐藏款仅0.69%的抽中概率,就一度被质疑利用“赌徒心理”。
其实,王宁并非不知道泡泡玛特的弱点所在,也在努力寻找第二曲线。
2025年1月,泡泡玛特推出了饰品品牌“POPOP”,将热门IP与水晶、玛瑙结合,并贴上“旺桃花、招财”等玄学标签。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北京朝阳公园内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也被游客挤爆,成为潮玩粉丝心中的“中国版迪士尼狂欢地”。
然而,重资产项目回报周期长,且泡泡玛特缺乏经典IP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联结。当核心IP生命周期短暂,消费者能否持续为乐园买单仍是未知数。
不过,当大批年轻人为了塑料小盒里的“盲盒惊喜”买单,当泡泡玛特成为拥有千亿市值的“潮玩帝国”,我们不得不感慨,21世纪,贩卖情绪价值果然是门好生意。
▶ 图源:泡泡玛特官微
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货币。
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只要此刻的喜爱是真实的,即使Labubu会过气,“潮玩信仰”终将成为泡沫,那又如何呢?
*编排 | 三木 审核 | 三木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