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开始走出国门,用脚步丈量全世界。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 年内地居民出境旅游12279.2 万人次(约1.23亿),同比增长了41%。
而东南亚凭借地缘近、文化差异小的优势成为中国游客的首选目的地,2024年东盟旅游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在东南亚的消费额同比激增了42%,各大社交平台上“曼谷跨年”、“巴厘岛潜水”等关键词搜索量,也成功突破历史峰值。
但颇为尴尬的是,“东南亚旅游热”的背后,语言壁垒、支付习惯断层与安全顾虑,像三道隐形的墙横亘在中国游客与本地服务之间。在国内习惯了“一机在手,生活无忧”的国人,却在落地东南亚的第一时间,退回到选择现金支付;此外,出国后人生地不熟、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不通,也难免会引发国人对于安全的担忧。
一边是中国消费者愈发高涨、汹涌澎湃的出境游需求,一边是中国游客对东南亚不够了解和信任造成的认知壁垒——这既是东南亚文旅市场想再上一个台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东南亚当地各大服务平台破局本土饱和竞争、吃下市场新红利的绝佳契机,于他们而言,谁能通过有效的营销推广,更快一步赢得广大中国出境游人群的好感与信任,建立清晰的品牌认知,谁就能抢占先机、乘风破浪。
在刚刚举办的2025第十一届金梧奖颁奖盛典上,东南亚知名品牌Grab依托鲸鸿动能的鸿蒙生态全场景营销能力,以综艺植入为支点共创的《Grab:不可思议的旅行》便成功摘下“新客增长类”金奖”、“娱乐营销类”金奖,这也是在TopDigital营销赛事上荣获金奖后再次获奖。项目不仅通过内容实现与国内目标人群的情感链接,有效确立起“Grab-出境游理想搭子”的心智认知,也为更多海外平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好感与信任做了先行示范。
01
依托数据科学能力,
鲸鸿动能助力Grab
精准锚定高潜力客群。
在国内,各类的App使用已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动线,可一旦切换到跨境旅行场景,不少人又容易自发退回到上个时代。即便是拥有超2亿本土用户、坐拥极高市占率的Grab,也在中国出境游浪潮中面临一个典型的"逆主场困境":中国游客对这个东南亚出行巨头的认知度和考虑度较低。
实际上,Grab服务功能的丰富度、便利性与安全性并不输任何国内平台,但品牌过去主动与中国用户的对话与沟通力度稍显不足,且缺乏成体系的整合营销战役,因此很难真正帮助品牌建立起有效的心智认知。
如今,在本土市场竞争加剧与中国出境游需求井喷的背景下,如何赢得中国游客信任、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优先想起Grab,并将中国用户的一次性使用转化为长期习惯等等,已然成为Grab等品牌需要解答的关键命题。
而在助力Grab实现上诉品牌诉求方面,以数据驱动的全案营销能力见长的鲸鸿动能,恰恰能体现其独特的营销价值。
“帮助品牌找到关键受众,营销就成功了一半”,这是数字营销时代的一大铁律。而华为终端及鸿蒙生态“1+8+N”覆盖的终端云用户数超5.8亿,根据鲸鸿研究院《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华为出境人数较2024年同比上升22%,24-44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超7成,且出境目的地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日韩、东南亚地区。年轻、高消费力、高出境游意向等特征显著,与Grab高潜目标用户画像高度契合。
而鲸鸿动能恰恰是基于华为终端及鸿蒙生态的全场景智慧营销平台。这也意味着,鲸鸿动能可为品牌挖掘出更大规模的潜在客群,并为最终的营销效果提供扎实保障。
02
思维创新,
鲸鸿动能精准高效助推
Grab达成品牌营销目标。
在东南亚出境游火热的当下,基于“安全性、支付保障、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用户主要痛点,Grab的品牌营销目标已足够清晰,即面向潜在人群透传“使用便利、安全可信、价格透明”等品牌认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地。
在传统营销中,通过大面积的广告投放,向受众灌输“安全、便捷”等品牌利益点固然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此类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极易引发用户“反感”,而导致适得其反。鲸鸿动能则为品牌提供了另一种路径与玩法创新。
鲸鸿动能会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定制推广策略。比如针对已经体验过Grab优质服务的国内用户,鲸鸿动能会向其推送依托鸿蒙生态会员体系设计的"跨境出行权益包",突出Grab的优惠券、促销活动等信息,从而强化用户对Grab的品牌忠诚度与粘性。
而面向潜在用户和陌生新客群,鲸鸿动能则会围绕消费者的“认知-考虑-行动”的决策链路,以及"行前-行中-行后"的实际出游旅程,打造端到端的全链路曝光闭环。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北京的李女士购买了飞往新加坡的机票后。出发前,她用华为手机搜索新加坡攻略,浏览器自动推送Grab内容:“境外打车难?Grab安全又轻松,中文司机秒接单”;飞机落地后,华为应用市场智能推送包括Grab在内的“九个本地人常用APP”,实现即时转化。回国后,小艺建议智能推荐个性化内容(如: 使用Grab这张7折券,畅玩清迈泼水节), 延长用户价值。
除此之外,鲸鸿动能还会结合暑期、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开展Always-on投放及媒体传播,最终打造涵盖国内和海外的多渠道传播与全链路曝光矩阵,以全周期、立体式多场景的方式,帮助Grab品牌实现对目标用户的深入渗透与持续链接。
03
以内容为支点,
共创热门旅行IP,
巧妙为品牌做信任背书。
流量、曝光与转化的基础上,Grab同样看重讲好品牌故事、与广大中国用户建立深刻的情感链接。而在近些年效果广告泛滥的当下,鲸鸿动能携手Grab与芒果TV共创综艺IP《不可思议的旅行-东南亚篇》,选择用12期综艺内容耕耘Grab品牌故事,这种"慢功夫"不仅达成了比效果广告更优异的“以品促销”效果,也证明了其长远价值。
其一,旅游类节目及姜潮、刘璇等嘉宾的核心受众与Grab目标受众高度匹配。
数据显示,该节目19-39岁观众占比达76%,恰为出行东南亚国家使用打车场景的高需求群体;另外,节目女性观众占79%,同样是境外出行中,对安全和服务要求有高标准需求的群体。
其二,该综艺主打的明星东南亚旅行故事,天然契合Grab跨境出行、本地探索的服务场景,成功将Grab品牌包装成明星旅行叙事的一部分,可多角度展示Grab的功能体验。比如,姜潮用中文语音输入目的地,Grab司机端自动翻译成泰语的场景,瞬间引发观众“黑科技救我”的弹幕刷屏。
同时,节目设置的"女性嘉宾安全挑战"等环节,也为自然植入Grab“安全、便利、透明”等品牌核心卖点,提供了更多展示的舞台。例如,嘉宾刘璇在芽庄夜市用Grab叫车时,镜头特意捕捉了APP内"中文界面+实时位置分享"的细节,这种"润物细无声" 的植入,比十句口号更能消解女性用户的安全疑虑。
类似的丝滑植入,整个节目中还有很多,如林跃因沟通失误上错车画外音切入“Grab中文车牌识别”功能提示,以及李慧珍向镜头展示“一键报警”按钮等等。归根结底,当嘉宾使用Grab完成从打车到外卖的全流程体验时,这种沉浸式植入往往比传统广告更具说服力。
其三,以综艺IP内容为支点,打造立体化传播组合拳,助力Grab品牌持续破圈。
在线上,鲸鸿动能构建起“芒果TV +鸿蒙端内全场景传播+明星社交话题讨论”的传播阵地,实现节目、明星热度攀升的同时,持续强化Grab品牌功能价值与场景心智。
据悉,在节目播出期间,鲸鸿动能在华为视频端内,设置了"跟着明星游东南亚"的专题页面,用户点击节目中出现的Grab场景即可跳转下载;而在微博,当姜潮在节目中展示"用Grab追妻"的直球操作时,在#不可思议的旅行#话题阅读量突破1.1亿的背景下,这种"剧情化种草"的方式也助力品牌关键信息突破圈层壁垒,渗透进年轻用户的社交图谱。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然搜索的增长曲线,节目播出后,"东南亚打车App推荐"等关键词的搜索量有显著增长,且大部分直接指向Grab品牌。这种"被动认知"到"主动搜索"的转变,恰恰是品牌心智建立的重要标志。
而在线下,邀请节目明星嘉宾齐聚华为门店,则能借势节目和明星影响力,共同为Grab品牌造势、赋能。在长沙华为智能生活馆的AiMax影视品鉴会现场,嘉宾林跃手持Grab定制地图为观众规划"东南亚隐藏路线",这种"线上内容+线下体验" 的闭环设计,让虚拟的综艺场景落地为可触摸的消费信心。
04
回归品牌初心,
鲸鸿动能重新定义品效协同
近几年,品牌营销领域的一大弊病愈发凸显——不少品牌过度沉迷于效果广告和即时转化,将点击率、转化率奉为圭臬,却在无形中陷入了“品牌空心化”的泥潭。而当流量红利见顶,用户对硬广的耐受度持续走低,这些品牌才惊觉,除了冰冷的转化数据,自己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结却形同虚设,大众对于品牌的认知也如同空中楼阁,稍遇竞争便摇摇欲坠。
Grab与鲸鸿动能的合作,恰似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清醒剂,浇醒了众人。
复盘整个案例笔者认为,其首要值得借鉴的成功之处,源于双方从一开始便没有盲从短期流量的诱惑,而是选择锚定综艺,以嘉宾的真实体验与节目趣味内容为支点,对品牌产品功能进行场景化种草,悄无声息地与用户建立起情感链接。
在具体的打法创新上,依托鸿蒙生态的整合营销能力,鲸鸿动能实际上构建了一套立体的营销方法论。一是,“情感产品化”,即将地域文化符号(如东南亚夜市)转化为可消费的体验包,通过综艺内容放大情感价值;二是,信任可视化,比如用司机背景审查视频、实时定位分享等功能,将抽象的"安全感"具象为可感知的服务细节;三是,场景生态化,鲸鸿动能打破了线上线下界限,让手机、电视、车机等华为生态与终端,既成为提拉品牌知名度、考虑度与美誉度的超级入口,同时也成为品牌即时响应高潜人群用户需求的持续触点与渠道。
鲸鸿动能为品牌打造的完整传播链路绝非简单的渠道叠加,而是精准撬动了品牌认知到用户信任,再到消费忠诚的全链条升级,陪伴品牌走完从“知道Grab”到“相信Grab”,最终“依赖Grab”的用户心路变化全过程。
成功抢占广大目标用户的心智认知,转化则是顺其自然地必然结果。《不可思议的旅行-东南亚篇》播放量超数亿等数据清晰地印证了,情感连接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品牌增长的动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rab也与华为达成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开发元服务。今年3月下旬,grab元服务正式上线,现在已经覆盖了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泰国和菲律宾6个东南亚国家。这种将"品牌营销"提升到"生态共生"的深度绑定,也为跨境服务的本地化提供了新范式。
在这个用户注意力稀缺、品牌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鲸鸿动能向各界证明了,回归“品牌+内容+情感” 营销本质,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事实上,不止是Grab,鲸鸿动能与各大品牌的合作案例,均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优质的内容共创,在赢得短期效果与沉淀品牌长期价值之间做好平衡,最终实现品效协同。
因此,对于更多渴望突破增长瓶颈的品牌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一种可复制的营销范式——用有温度的内容筑牢品牌根基,用全场景的触达激活用户价值,方能在喧嚣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本文由首席营销官入驻KOL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公关界007(ID:prcn007)
你的评价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推荐案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