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品牌观察
作者丨王晖
经过40多天的极限拉扯,“中美关税大战”终于“降温”了。
5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也就是说,中美关税数字被一键重置回了4月2日的水平。
尽管国际局势已经被特朗普搅得天翻地覆,但对于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另一个消息的传出让人大跌眼镜,那就是苹果手机要涨价了。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时,为了维持iPhone产品价格不变,苹果公司一度用5架飞机从印度往美国囤货,如今“关税大战”暂停,苹果却想涨价了,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恐怕Siri都要想破脑袋了。
消息来自财联社,根据报道,即将在今年秋季发布的iPhone17系列,苹果正考虑提高价格。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对于涨价的原因,苹果将尽力避免关联到“特朗普关税”,而是试图将这一变化与“新增功能和设计变更”相结合。
▶ 图源:微博@财联社APP
说白了,苹果希望用iPhone17系列性能上的升级,拿捏用户“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消费心理,从而接受价格的上涨。
从此前曝光的iPhone17来看,库克似乎也下定决心摆脱多年来备受诟病的"挤牙膏式创新"困境,想要带来突破性的新品。
其中主打“史上最薄机身”的iPhone 17 Air恐怕就承载着这一野心,这是一款用来取代当前在美国市场起售价899美元的Plus型号的新机。
根据多方爆料信息显示,iPhone 17 Air厚度仅有5.5毫米,摄像头凸起部分叠加后总厚度为9.5毫米,与现款iPhone 16 Pro Max的8.25毫米(不含凸起)相比,其厚度几乎“减半”。
▶ 图源:微博@梨视频
在“轻薄化”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外,iPhone 17还做到了“大屏化”,不再坚守6.1英寸的标准版设计,将标准版屏幕升级到了6.3英寸,iPhone 17 Air则做到了6.6英寸大屏。
而根据最新爆料,iPhone 17多款机型都将配备12GB的DRAM运行内存。有人算了一笔账,内存从8GB升级到12GB,每台iPhone 17的内存成本预计将涨至25.5美元左右。
事实上,知名科技爆料人马克·古尔曼曾透露,苹果的产品线的确即将迎来重大更新,包括主打“折痕几乎不可见”的可折叠iPhone,以及一款“正面没有任何开孔”的曲面屏iPhone都将问世,但那将是2027年前后的事情。
所以,秋季新品涨价也可能只是苹果公司放出的烟雾弹,起码它让大众对下个月召开的开发者大会有了更多期待。
而更直接的积极意义是对公司股价的拉升。随着“苹果考虑提高秋季iPhone新品定价”消息的传出,苹果公司股价盘前一度冲高超7%,市值增加约2000亿美元。
按道理来说,苹果涨价,消费者必然“不嘻嘻”,对销量会有影响,但是资本市场为什么“美滋滋”呢?
这背后指向的是“涨价=利润暴增”这样一道数学题。
分析师们算过一笔账:如果iPhone均价上涨10%,即使销量下滑5%,苹果的毛利率也能提升3个百分点,相当于多赚100亿美元。
无需研发新功能、开拓新市场,通过涨价就可以“躺着赚钱”,对于华尔街投资者来说,这生意简直不要太好做。
▶ 图源:苹果官网
也可能会有人问,目前全球经济都处于下行状态,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瘪,苹果不怕被涨价反噬吗?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经济学现象,即经济越差,奢侈品越好卖。
道理很简单。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收入降低下,更希望通过奢侈品牌来彰显身份,维持“面子”,从而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
正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趣味预先作为等级的特别标志起作用。文化区隔是中产阶层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格调、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
那么,通过涨价,奢侈品牌既可以营造“高端稀缺”感,迎合目标用户的阶层需求,也可以提高利润,降低经济不景气下的成本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一直以来走高端路线的iPhone,虽然不像奢侈品牌那样对高净值用户的筛选非常极致,但其目标用户从来不是大众消费群体。
苹果涨价,本质上也是一次“用户分层”。
一方面,愿意为高价买单的人,往往更愿意持续购买苹果服务(比如iCloud、Apple TV+),他们才是苹果的核心人群,是未来的利润奶牛;
另一方面,即使劝退了“价格敏感型”用户,也足以说明,这部分人本来就不是苹果的目标客户,走了反而减轻库存压力。
既然涨价人们也愿意买单,苹果对iPhone17系列提价的底气就足了。
不过,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凡事都有例外。
不得不承认,苹果依然是全球手机市场的“扛把子”。数据显示,2024年,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一名,出货量为2.321亿部,市场份额18.7%。
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第二财季(截至今年3月底)业绩报告显示,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954亿美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24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
但是,作为苹果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的三大市场区域,美洲地区、欧洲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8.2%、1.3%,而大中华区同比下滑了2.3%。
这已经是苹果大中华区销量连续七个季度下滑。
苹果在中国卖不动的原因很多,而国产品牌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的崛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论配置,华为Mate60系列的卫星通信、小米14的徕卡影像、vivo X100的蔡司镜头,丝毫不比iPhone差;论价格,小米14 Ultra起售价5999元,比同一水平线的iPhone Pro Max还便宜2000元。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苹果份额从70%跌到了55%,华为、荣耀分走了近20%。2025年,通过小米15 Ultra等机型,小米在高端手机赛道也实现了赶超。
被国产手机品牌围剿的苹果,几乎已经招架不住,不仅涨价显得“底气不足”,更是通过“打骨折”来保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最近,在“6·18”购物节前夕,苹果就向渠道商下发了调价通知,iPhone 16 Pro Max所有容量版本降价160美元(折合人民币1313.06元),而iPhone 16 Pro的128GB版本降价176美元(折合人民币1445.27元),其他版本同样降价160美元。
▶ 图源:微博
而在电商平台上,iPhone 16 Pro 128GB已经从原价的7999元降到了5999元,且支持国补再减500元,到手价只需要5499元。
由于这是iPhone 16 Pro系列中唯一一款能参加国补的手机,目前已经被抢购一空,网友纷纷表示,“晚买享折扣”的“等等党”们,又赢麻了。
一边是库克在美国喊着“功能增加了,设计升级了,再不涨价就不礼貌了”,一边是中国苹果官方渠道的“跳楼价大甩卖”,看似苹果的定价策略有点“精分”,但也折射出苹果的无奈:在美国被政客绑架,在中国被对手暴打。
但显然,库克深谙“看人下菜碟”的艺术——对美国人谈“创新价值”,对中国人讲“打折真情”,力求做到两边收割。
只是,奢侈品可以靠品牌溢价活一辈子,科技产品却不行。如果苹果继续“挤牙膏”,等到华为、小米的折叠屏技术全面碾压,库克的“定价魔法”恐怕就要失灵了。
尤其是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当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加,对所谓的国际大牌祛魅,再高端的品牌人设,也干不过“更便宜”这一真香定律。
*编排 | 三木 审核 | 三木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