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电商天下
作者丨清清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久处于风口浪尖的雷军,终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就在今早,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将于5月22日晚上7点举行“战略级新品发布会”,除了外界翘首以待的“YU7”,还会发布多款新品。
图源:雷军微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车,不是手机,而是芯片——小米自主研发的“玄戒O1”。
还记得在前几日的小米新品剧透直播中,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透露过:
搭载小米自研“玄戒O1”芯片的有好几款产品,不仅仅是手机,非常值得期待。
彼时,卢伟冰还在镜头前卖了个关子,表示芯片的具体制程、规格参数等信息,都要留给雷总亲自来为大家揭晓。
而就在新品发布会宣布定档后不久,雷军就发布了一篇长文回顾小米的芯片之路。
并且甩出重磅炸弹: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
雷军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135亿人民币。
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超过了2500人,今年预计的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而他也坚信,这一体量,在目前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团队规模,都排在行业前三。
图源:雷军微博
回首小米造芯的来时路,2014年立项,2017年发布S1,失败后转向“小芯片”,2021年决定重启SoC研发……每一个转折,都是小米内部的一次“大动脉手术”。
第一次的芯片梦,以澎湃S1为代表。
还记得在S1发布时,雷军曾说:“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手机芯片。”
但现实很快打脸:中高端定位、落后的工艺、孱弱的性能,让S1难堪大用。
市场没有耐心,供应链不给机会,最终小米不得不搁置SoC开发,把芯片部门转向“电源管理”“影像处理”这些边缘技术。
这被看作是一次退却,也被外界讥讽为“澎湃项目的失败”。
在长文中,雷军没有否认失败,反而直言:“那不是我们的黑历史,那是我们的来时路。”
这样的表述,不仅是一次自剖,更是一种姿态,雷军在向全世界宣布,小米没有放弃芯片梦,只是在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这个时机,小米等了七年。
图源:微博@体验more
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同时悄然重启“大芯片”项目,并取名为“玄戒”。
为什么是2021年?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只有在开始造车、加码高端手机、冲击AIoT生态链的战略推进中,小米才真正需要一颗属于自己的“旗舰SoC”。
雷军说,“只有做高端旗舰SoC,才会真正掌握先进的芯片技术。”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之前做小芯片,是试水;现在做玄戒,是登山。
从YU7到玄戒,从造车到造芯,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发布,被小米有意地并置。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战略叙事的铺陈——
在消费电子产业链重构、AI终端走向全栈自研的大趋势下,小米也正在经历一场自己的“深水区转身”。
小米玄戒O1的发布,不是简单的“自主芯片又多了一个”,而是在产业最前沿的一场硬仗中,小米第一次亮出底牌。
而要理解玄戒O1的真正意义,必须从它的技术核心——第二代3nm制程工艺讲起。
在半导体行业,制程节点就像登山的海拔,每往下一个纳米迈一步,难度就指数级上升。
3nm不是简单的数字升级,而是从7nm、5nm之后的又一次大跃迁。
而玄戒O1,是中国大陆首次成功实现3nm芯片设计的突破。
这同时也意味着,小米成为了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可以自行设计3nm手机SoC芯片的科技企业。
具体而言,3nm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晶体管密度更高,意味着功耗更低、性能更强;二是制造难度巨大,良率控制极其苛刻。
对于SoC芯片厂商来说,能否拿到最先进的工艺线、能否调校出旗舰级能效比,是迈入“第一梯队”的敲门砖。
雷军在长文中特意强调,玄戒O1采用的正是第二代3nm工艺。
图源:雷军微博
这一表述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在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小米不仅要“造芯”,而是要直攻全球技术高地。
比起当年发布的澎湃S1,玄戒O1的定位有了质的飞跃。
S1是“中高端尝试”,玄戒则是“旗舰级挑战”;S1求的是参与,玄戒追的是定义。
这枚芯片,或许还未能立刻赶超苹果、高通,但它代表了小米正式向“高端SoC俱乐部”递出门票申请。
而这张门票,来得并不容易。
正如上文所提到,玄戒项目已经持续投入超过135亿元,团队规模突破2500人,仅今年预计研发投入就高达60亿元。
从这样的人力与财力投放,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是一场实验,而是一场战略豪赌。
那么,都说造芯“九死一生”,雷军为什么还要赌芯片?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雷军的长文中有迹可循:“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
图源:雷军微博
换言之,小米若想跳出“手机公司”的身份限制,芯片是唯一通往“硬核科技”的底层钥匙。
更进一步看,SoC芯片本质上是一种“权力中枢”:
它决定了设备运行的效率、边缘AI的计算能力、操作系统的适配范围,甚至是产品生态能否闭环。
当行业向AI终端迈进,当苹果发布支持生成式AI的M系列芯片,当华为重启麒麟,
小米如果还继续停留在“供应链整合”的层面,将彻底错失下一轮平台变革的主导权。
雷军在长文最后写道:“小米芯片已走过11年历程,但面对同行在芯片方面的积累,我们只能算刚刚开始。”
这句看似谦逊的话,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现实判断。
做芯片不是营销战,也不是资源拼盘,而是一场时间、耐力与认知边界的长跑。
小米曾在2017年折戟,也曾转向“小芯片”赛道寻求喘息。
而今天的玄戒,是一次重返主场的宣言:并非重复来路,而是换道再出发。
在电商天下看来,玄戒O1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标志着小米作为“硬核科技公司”的轮廓开始清晰。
芯片是技术路线的核心锚点,是生态闭环的关键拼图,也是智能硬件企业能否在AI浪潮中站稳脚跟的试金石。
雷军的芯片长文不是总结,是序章。
他用15年造了一家巨头,现在,他要用芯片,证明这家巨头仍然可以从头来过。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