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环球电商
作者丨Sunnyue
中国电商巨头在海外市场的较量最近又有新动态。
京东这阵子在韩国动作频频,又是招兵买马扩充首尔总部的核心岗位,又是砸钱扩建物流中心。
加上之前还把"买贵双倍赔"的规矩升级了,消费者要是发现买的东西比别的平台贵,能拿到两倍差价赔偿。
这些动作让人一眼看出,京东要在物流和价格这两条战线上,和拼多多来一场正面对决。
这场发生在海外的商业竞争,看得出京东想走向世界的野心,也让我们看到不同商业模式在海外扩张时走出的不同路子。
物流这一块,京东在韩国的布局算是它在全球物流扩张的一个典型例子。
2024年的时候,京东在韩国京畿道的利川市和仁川市已经有两个直营物流中心了。
图源:京东国际物流
仁川的仓库位置特别好,离中国和日本都近,能覆盖中日韩和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很多从中国发往韩国的包裹都先到这儿中转。
利川的仓库用了自动化设备,住在首尔和周边的人当天就能收到货,上午下单下午到,这速度和咱们国内京东自营差不多。
根据京东物流“全球织网计划”,2025年将新增东南亚、日韩、中东等地的自营仓,并实现海外仓面积翻倍增长,重点打造“2-3日达”时效圈。
同时在今年4月,京东宣布欧洲线上零售业务将启动母婴和玩具品类国际品牌以及出海品牌招商。
比如在波兰,京东刚建了第三个仓库,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在伦敦试运营的Joybuy平台,靠自己的物流能做到当天送货上门。
这种自己建仓库、买设备的重资产模式,和拼多多旗下Temu的轻资产模式完全不一样。
Temu主要靠第三方物流,好处是省钱,靠量大压低成本,但问题也不少,送货速度不稳定,东西在运输过程中出了问题不好管。
物流建得好,不只是能帮京东做跨境电商,更是他们本地化运营的关键。
京东物流基建的不断完善,本质是为京东电商业务的海外拓展铺平道路。
在欧洲,京东靠自己的物流网覆盖了24个国家,还重启了Joybuy平台,想靠"东西好+送货快"打开市场。
这和阿里国际站的策略不太一样,阿里更侧重帮商家做生态、给流量扶持,京东则是靠供应链的深度取胜。
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有5100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能超过3.81万亿美元,这么大一块蛋糕,自然成了中国电商争夺的焦点。
图源:京东物流
再说说价格战,这在国内已经打得很激烈了,现在又延续到了海外。
去年京东就已经把"买贵双倍赔"的范围扩大了。
以前只比京东自己的价,现在还要和拼多多、淘宝、抖音比,而且对商品销量的要求也降低了,从原来的100件降到30件,连运费都算进去一起比。
这其实是刘强东之前说的"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0"战略的延续。
意思是低价是基础,没这个基础,品质和服务再好也没用。
从数据看,这个策略有点效果:2024年四季度京东营收增长了13.4%,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都是三年来最高的,物流供应链优化了,送货成本涨得比收入慢。
不过拼多多靠社交分享吸引了很多在意价格的用户,形成了"量大—成本低—价格更低"的循环,2024年净利润达到1124亿元,快赶上阿里的80%了。
如今拼多多海外版Temu也有麻烦,美国取消了小额关税豁免政策,以前低于800美元的包裹能免税,现在可能得缴税,成本就上去了。
而京东靠自己的物流,能保证卖的是正品,尤其是在3C产品、家电这些价格高的品类里,消费者可能更愿意相信他们。
在海外市场,拼多多靠补贴抢市场,京东则想靠"价格低+质量好+送货快"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
图源:京东物流
这场竞争背后,其实是全球电商竞争的变化。
以前亚马逊这些巨头靠先发优势占着欧美市场,现在中国的电商们正用不同的办法打开局面。
京东走的是"复制国内模式"的路子,在海外建仓库、买地、甚至开货运专线(比如无锡到仁川的专线),这种重投入的模式适合长期慢慢做市场。
拼多多则延续了轻资产的打法,靠Temu快速铺开规模,但得面对当地政策和供应链的风险。
在韩国,Temu下载量很高,有1804万次,但物流不是自己的,万一出点问题就很麻烦。
在技术应用上,阿里更注重大模型这些新技术,用通义千问优化搜索和供应链;
京东的技术更多用在内部物流管理上,比如仓库自动化,在面向消费者的创新上可能慢了点,这可能会影响长期竞争力。
还有TikTok Shop这类平台,靠短视频和直播卖货。
2024年黑五期间英国跨境GMV增长了161%,说明"社交+电商"的模式很有爆发力。
图源:搜狐网
这对京东和拼多多都是压力,毕竟现在消费者买东西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
现在大家都在想,低价竞争到底有没有边界,怎么才能让整个电商生态健康起来。
当淘宝和抖音开始不再只盯着价格,转向关注整体GMV和内容生态时,京东还在坚持低价,这看起来有点逆势,但其实也有道理。
京东作为重资产企业,物流网络需要足够多的订单才能维持运转,低价既能吸引用户,又能提高仓库和配送的利用率。
但低价不是万能的,最近已经有数据显示,有些拼多多的用户开始回流到京东,这说明消费者还是会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权衡,不是只看谁更便宜。
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需要平衡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京东物流的海外发力,是想从体系方面入手,建立自己的一套供应链;
拼多多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想处理好和商家的关系;
阿里升级账号诚信体系,想让市场更规范。
这些动作说明,巨头们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战,开始转向生态治理了。
未来,谁能在低价、品质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得更远。
京东和拼多多的较量,其实反映了中国电商从追求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的转型。
京东在韩国的物流布局,既是对抗Temu的前沿阵地,也是检验他们全球化能力的试验田;
而低价策略的加码,既是在国内巩固地位的关键,也是在海外市场的一次尝试。
这场竞争没有简单的输赢,物流效率、技术应用、生态健康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谁能笑到最后。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哪家赢,能买到又便宜、质量又好、送货又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