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电商天下
作者丨金洋
雷军这次是真的忍不住了。
儿童节当天(6月1日),雷军在微博发布了一段火药味十足的文案:“2025年5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8,000台,正在全力为小米yu7大规模量产做准备,预计7月份量产。刚学会一句莫言名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图源:微博
而这一段话被外界解读为疑似回应余承东前一天的言论。
随后,话题“雷军疑似回应余承东”直接冲上热搜,讨论量直接达到3.4万。
就有网友表示,“见证这个时代大佬之间的较量,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眼看舆论发酵,不久后雷军又重新编辑了这条火药味十足的微博,删除了最后一句话“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仅留下了相关图片和小米汽车相关信息。
图源:微博
余承东到底说了什么?
端午节(5月31日)下午,在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的演讲台上,余承东一段含沙射影的发言,直接把发布会变成了“阴阳大师”现场。
“大家看到,从其他行业来的这个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虽然它的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好,但卖得很爆。”
随后,余承东又表示:“无论它的质量,甚至它的智驾能力都很……”
他越说越激动:“我们做的产品,做得比它还好啊,质量好、体验好、性能好,各方面都好,你还卖不过它,甚至还卖不过他的零头”。
最后,余承东总结,正式因为这家企业有强大的品牌能力、流量能力,所以一个产品就能打爆。
这段话虽然没点名,但就差把“小米SU7”四个字打在公屏上了。
其实,在余承东的话说出口后,小米高层就达成了统一口径。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微博强调:“不论是SU7的卖爆,还是YU7获得比SU7更高的关注和期待,都是以强大的产品力为基础。”
最后,他说出了莫言的名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图源:微博
不久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又转发该文并表示:“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在电商天下看来,余承东的开撕,本质上是对汽车销量的焦虑。
根据5月的最新销量数据,小米汽车5月销量为28,000辆,而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当月交付量达44454辆,后者销量规模约为前者的1.59倍。
这么看来,似乎小米汽车对华为鸿蒙智行联盟构不成威胁。
不过,4月份小米汽车就以2.85万辆的月销量,首次超越华为鸿蒙智行的2.79万辆,成为行业新王。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点。
那就是,小米靠的仅仅是SU7一款车型单打独斗,而华为身后站着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天团”!
7月份,小米YU7将会上市,这款中大型SUV直接叫板特斯拉Model Y。
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若延续SU7的“价格屠夫”策略,很可能再成爆款,届时将会再次对华为鸿蒙智行联盟的销量造成冲击。
更扎心的是,小米SU7上市首周首周的销量就达到了1093辆,而华为寄予厚望的智界S7焕新上市后首月销量也才达到1833辆。
当余承东在春季发布会“二次发布”智界S7时,明眼人都看出这是被小米逼出的“复活赛”。
事实上,华米车圈互撕,早就是连续剧。
今年4月鸿蒙生态沟通会上,余承东对着小米SU7的原装手机支架开火:“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汽车要用手机支架,后来我明白了,原来他们车导航性能不行!”
最后不忘补刀:“强大的心脏无需手机支架”。
这明显针对雷军此前高调宣传的“最好的手机支架”设计。
雷军反手就在微博发起投票,结果27万人参与,85%网友力挺手机支架。
神评论更是被顶上热评:“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智能驾驶领域也硝烟弥漫。
当雷军宣布“八月全国开通城市NOA”时,余承东当场开大:“华为智驾是现货不是期货,而且是最好的现货!”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华米互撕的剧本不只是在汽车行业,早在手机时代就写好前传。
2012年时是两家的“蜜月期”,彼时余承东发微博称“向雷军学习互联网营销”,雷军也客气回应“华为是榜样”。
转折点在2015年。
当时,华为冲击高端市场成功,小米却因芯片断供跌入低谷,华为的独立子品牌荣耀趁机“偷家”,抢走了小米的低中市场份额。
到了2018年火药味直接让外界“傻眼”了。
荣耀预告称,要发布华为“很吓人的技术”,小米则马上跟进称“小米8有非常吓人的技术”。
对此,华为直接回怼:“想学吗?难的,要好好学哦。”
2019年底双方更因智慧屏参数对撕一周,从此“diss友商”成了发布会保留节目。
图源:钛媒体
回头看这场隔空互撕,余承东的焦虑和雷军的不忍,本质是两种逻辑的碰撞。
小米走的是互联网速度:
SU7上市即爆款,上市28天斩获5万订单,46%车主是首次购车,50%为女性用户。
雷军把手机界的“性价比”打法完美复刻到汽车领域,用“高配低价”策略直接击中年轻群体。
华为则坚持技术长跑:
问界M9研发耗时1460天,仅激光雷达标定就做了12万组数据训练。华为工程师为测试AEB系统,在青海高原模拟了8000次沙尘暴突袭场景。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演示的“鬼探头”测试,AEB系统在120km/h时速下成功刹停的背后,是“烧掉价值17个实验车的假人”的代价。
其实,在这当中消费者是最大赢家。
当余承东为智界S7“复活”连夜调价,当雷军为SU7安全性质疑加码电池防护时,竞争正倒逼双方补齐短板。
就像当年手机圈华米OV混战催生全球最强国产手机产业链,如今车圈的互撕,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转折点。
毕竟,竞争就像一块磨刀石,越是激烈的摩擦,越能打磨出出色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