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环球品牌榜
作者丨林峰
争议性标签,天然具备传播属性。
近日,可口可乐又给各大品牌上了一课。
起猛了,可口可乐竟然在瓶子上骂人!?
定睛一看,原来是可口可乐香港地区推出的创意分享瓶,上面印着“狗奴”二字。
图源:小红书
这狗奴和我们平时说的猫奴,虽然都是“奴”字辈,但网友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你要是叫一个爱猫的人猫奴,人家说不定还欣然接受,觉得这是对自己爱猫的一种调侃。
可要是叫一个养狗的人“狗奴”,那可就说不定会被追着打了。
可口可乐这波操作,妥妥地引发了一场争议。
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可口可乐骂得太脏了。
有人吐槽“看到狗奴,脑内自动生成狗奴才”,还有人感慨“中文真的很神奇。猫奴我就能联想到吸猫的那群人,狗奴我就联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比如,这位手持“主子”瓶的网友,叠加“狗奴”瓶,还以为是某些小众圈子的特殊玩法呢。
也有网友开启玩梗模式,表示“想买匈奴”,让人忍俊不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狗奴”,这系列分享瓶里还有不少带“狗”字的标签。
像“返工狗”,就是对每天辛苦上班、重复着单调工作的打工人的一种自嘲式调侃,满满的都是无奈与心酸。
图源:小红书
“大YO狗”,则是粤语里对那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性格的人的调侃,也可以理解为E人。
这些词带着港式幽默的自嘲精神,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刷屏。
同系列还有“花生友”(吃瓜群众)、“老Best”(老朋友)、“妹猪”(对年轻女性的亲昵称呼,类似妹宝)、“连登仔”(类似虎扑男)、“脑细”(老板)等潮语标签,极具粤语文化特色。
此外,还有追星族挚爱的名字篇,谁不想拥有一瓶带有偶像名字的专属可乐呢?
图源:小红书
就在争议与玩梗齐飞之时,可口可乐分享瓶于2025年4月在中国大陆悄然重启。
但与香港的大胆犀利不同,大陆版温和得像只小绵羊——与之相应的是“狗狗教”、“猫猫教”等萌系标签。
图源:小红书
曾经锋芒毕露的社交人设营销,如今变得小心翼翼。
其实,可口可乐这次推出的创意分享瓶,并非什么全新的概念。
早在2011年,可口可乐澳大利亚分部就开启了这一创意营销的先河,将“Tom”“Emma”等150个常见的澳大利亚名字印在可乐瓶身,还配上“Share a Coke with …”的引导文案,鼓励大家找到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名字,一起分享快乐。
这一创意,就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全球,所到之处,无不掀起热潮。
2013年,分享瓶来到中国,入乡随俗地变身“昵称瓶”,印上了“神仙姐姐”“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天然呆”等网络热词。
在那个微博主导舆论的年代,这些瓶身文案瞬间引爆全网。年轻人涌向超市货架寻找与自己匹配的标签,拍照分享,对号入座,形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狂欢。
可口可乐昵称瓶因此斩获艾菲奖全场大奖,被营销界奉为教科书案例。
尝到甜头的可口可乐,之后又陆续推出了歌词瓶、电影台词瓶、密语瓶等,持续挖掘包装营销的潜力。
图源:可口可乐
这次回归的分享瓶,可口可乐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以Z世代熟悉的社交人设焕新瓶身包装,像“干饭人”“显眼包”“I人”“E人”这些当下流行的词汇都被印了上去,还在线上线下搞了各种互动活动,又是和社交媒体合作,又是请明星代言,就是想再一次抓住年轻人的心。
只不过,凭借这套熟悉的配方,已经难现当年的火爆了。
曾经的现象级IP为何失效?
首先,创意上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虽然瓶子上的热词换了,但本质上还是十年前的那套玩法,消费者已经没有了新鲜感。
就好比你天天吃一道菜,再好吃也会腻,更何况这道菜还是冷饭热炒。
图源:可口可乐
其次,媒介环境的剧变稀释了注意力。
十年前,微博正处于红利期,优质营销创意稀缺。
凭借可口可乐强大的渠道覆盖,一个新颖创意足以引发全网裂变传播。
而如今,信息爆炸、平台割裂、算法复杂,用户注意力被撕成碎片。单纯在瓶身上印几个网络热词,即便配上二维码互动,也难激起消费者分享的冲动。
最后,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其他品牌也在不断创新,推出各种有趣的营销活动,分走了不少流量和市场份额。
就像网友说的,“十年前玩梗是潮流,十年后玩梗是考古”,可口可乐这次的创意,明显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可不止可口可乐在瓶身上“搞事情”,其他品牌也是各显神通,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比如,旺仔牛奶推出“56个民族瓶”,激活地域文化认同;王老吉打造“姓氏罐”,把定制玩出新高度;网友发起“瓶身画展挑战”,让东方树叶靠着二创意外出圈;喜茶则是在logo上玩出了新高度,用有趣的变装为用户带来惊喜与新鲜感。
图源:小红书
最惊艳的当属百威2025年新春“蜕变瓶”。
这款可“撕开”的啤酒瓶,将蛇年“蜕旧焕新”的传统文化意象转化为具象体验。
消费者撕开外层瓶衣,露出“好”、“富”、“有”、“大”、“爱”、“乐”等新年祝福,还能自由组合成“大富”、“有爱”等词语。
图源:百威
百威围绕“蜕变瓶”展开360度整合营销,精准渗透跨年庆祝、春运归途与家庭聚会三大核心场景。
数据显示,活动期间百威品牌社媒声量占据啤酒行业56%,互动份额达38%,均居行业第一。
一个简单的撕瓶动作,创造出了轻量化的新年仪式感。
可口可乐自身在包装创新上也并非没有新尝试。
从圣诞节的“礼花瓶”(一拉包装变礼花),到夜光的星球大战联名瓶,再到日本地区的四季限定瓶,都曾引发收藏热潮。
图源:可口可乐
2024年,可口可乐在香港推出100%再生材质饮料瓶,在环保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当下碳酸饮料市场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增速从2022-2023年的9.1%降至2023-2024年的5.1%。
其中,2023年美国成人碳酸饮料消费频率相比2022年几乎减半,主要原因竟是“觉得不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乐的业绩亮点几乎全由无糖产品支撑。
2024年Coca-Cola Zero Sugar全球销量大涨9%,远超碳酸饮料品类2%的整体增速。
而反观曾被评为“最难喝饮料”的东方树叶,2023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90%,极有可能成为农夫山泉旗下第二个销售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大单品。
瓶身营销的魔法,在健康消费的大趋势前显得苍白无力。
包装上的文字游戏,终究只是产品的外衣。
十年前分享瓶的成功源于对社交媒介红利的精准捕捉,以及对身份认同需求的巧妙满足。
而当媒介环境剧变、消费者转向健康饮品,仍执着于瓶身符号的创新,无异于隔靴搔痒。
可以肯定的是,瓶子上的战争还在继续,但胜负早已不取决于瓶身之上的标签是否足够吸睛,而取决于瓶身之外的附加价值能有多打动消费者。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