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
作者丨林川
2025年盛夏,一条帖子让汽车行业刮起了一阵微风。
牟倩文,青岛保时捷中心的顶流女销冠,在社交媒体宣布了自己再次拿下半年度销冠的好消息。
单是6月,她一人就完成了16台订单、开票交付19台,连续三年稳坐销冠宝座。
●图源:小红书
对此她总结到:累并快乐着。
随着媒体的争相报道,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现实:
一个是牟倩文成为了豪车销售圈子里的现象级人物,代表着新时代“网红+专业力”双向融合的销售标杆;另一个是她所代表的百年豪华品牌保时捷,正在经历步入中国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区销量暴跌42%,仅交出9471辆新车,跌幅创下近十年来新低。
关店、裁员、降价、经销商逼宫的消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昔日加价提车的神话,如今被“35.8万就能买到Macan”等相关消息所击碎。
于是我们看到了“销量对冲”的戏码:一边是品牌销量腰斩式下滑,一边是个体销售神话持续上演。
这就是保时捷目前在中国的处境:局部繁荣,整体萧条;个体闪光,品牌低迷。
牟倩文的名字,在行业里已经不再陌生。2023年她首次以170台年销量登顶中国北区销冠,并在2024年以完全相同的数字蝉联。
170台意味着平均每两天就要卖出一辆保时捷,而这并不是靠拼酒局、走后门堆出来的数字。
当质疑声伴随流量涌来时,她选择用数据回击:2024年10月,她创下单月27台、单日4台的成交纪录。
●图源:微博@青岛保时捷中心molly
到2025年,她的势头更猛了。1-5月订单超80台,6月迎来爆发:新增订单16台,实际开票交车19台。
这意味着上半年她的实际交车量已经突破100台,远超全年170台目标的半程节点(85台)。按此速度推算,全年销量极可能突破200辆,刷新个人纪录。这在中国豪车销售史上是不多见的。
据她自己透露,客户中60%-70%为女性,主要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渠道引流,社交媒体带来约三分之一的订单。
在她这里,卖车不再靠端茶倒水递名片,而是围绕信任、内容、服务和社交关系的深度运营。
近年来,她也遭遇了这一成绩背后的暗影。
今年2月,一场针对她的恶性网络暴力突然暴发:照片被盗用拼接成不雅视频在外网传播,浏览量超900万次,污蔑她“卖车就是陪睡”。
●图源:微博@青岛保时捷中心molly
尽管她迅速报警立案,但骚扰电话与网络谩骂却未停止。有人怀疑她依赖特殊低价政策,对其业绩真实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
对此牟倩文坚称,所有合同可查、销量获保时捷中国官方认证。
“销冠不是昙花一现”,牟倩文的武器始终是实打实的订单和交车单。
可这份亮眼的个人战绩,却像一滴水珠落入滚烫的沙漠——转瞬即逝,难掩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集体焦渴。
保时捷曾是中国市场上最风光的豪车品牌之一。
巅峰时刻的2021年,中国是保时捷全球销量最高的单一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但从2022年开始,这台“跑车之王”突然熄了火,销量进入断崖式下滑。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区销量9.33万辆,同比下降2.5%,结束20年增长;2023年销量跌至7.93万辆,继续下滑15%;2024年再跌至5.69万辆,降幅高达28%。
到最近的2025年一季度,同比暴跌42%至9471辆,创下十年新低。
●图源:保时捷
销量的崩盘直接冲击了业绩。2024年,保时捷全球销售收入约400亿欧元,同比微降1.1%;但净利润暴跌30.3%至36亿欧元。
2025年一季度更惨淡,营业利润暴跌40.6%,销售回报率从上年同期的14.2%骤降至8.6%。
与此同时,高贵的“尊严”在生存面前被碾碎。曾经加价提车的保时捷,如今深陷价格战漩涡。
2025年6月,卡宴、帕拉梅拉等核心车型惊现七折甩卖。北京、上海等地经销商确认,在贷款方案下,2025款卡宴折扣超30%,落地价低至90余万元;帕拉梅拉落地价跌破百万。
●图源:保时捷
杭州某店甚至出现一口价68.8万元(按揭价)的混动版卡宴,较91.8万指导价猛降23万。
保时捷CEO奥博穆虽然宣称“坚持价值导向,不参与价格战”,但终端市场的优惠价,已成不争事实。
品牌神话的破灭远不止于价格体系的崩溃,销量萎靡迫使保时捷大规模“瘦身”。
新任中国总裁潘励驰一上任便推行“渠道优化”,计划到2026年底将中国经销商数量从约150家砍至100家左右,直接缩减三分之一。郑州、义乌、唐山、鄂尔多斯等多地门店已陆续关闭。
同时,保时捷中国被曝裁员,尽管官方一再否认并称之为“架构优化”,但据多家媒体报道,其比例高达30%,赔偿方案更是高达“N+6”。
另外,经销商与主机厂的矛盾也曾公开化,去年多家大经销商曾因亏损卖车联名“逼宫”保时捷总部,索要赔偿。
曾经加价提车、如今大打折扣,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保时捷的困境,是整个传统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市场衰退的缩影,背后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首先是电动化转身迟缓,技术优势被颠覆。
保时捷引以为傲的燃油性能(加速、极速、赛道圈速),在电机时代已被中国电动车轻易超越。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超越保时捷Taycan,即是明证。
而保时捷自身的电动化进程却步履蹒跚:纯电Macan性能平平、纯电卡宴研发滞后、旗舰电动跑车718项目因电池供应商Northvolt破产受阻。
●图源:微博@保时捷
这让保时捷2030年电动车占比80%的目标,或成空中楼阁。
核心原因之一,是未在中国这个全球电动化与智能化高地设厂,从而错失了利用本地供应链与研发能力加速转型的良机。
其次是智能化短板突出,与用户需求脱节。
如今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的需求日益强烈,而这恰恰是保时捷等传统豪车的软肋。
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国际豪华品牌,叠加理想L9、问界M9等本土新势力的崛起,在智能体验上落后的传统豪强迫使消费者不得不转身选择其他品牌。
●图源:微博@余承东
另外保时捷“触手可及的奢侈”定位,在经济寒潮中尤为尴尬。
不像顶奢品牌(如劳斯莱斯)客群稳固,如今原属保时捷目标客户的中产新贵们,消费更趋理性了。
当仰望U9、蔚来ET9、极氪001 FR等国产高端电车以更强的产品力和更低的价格涌现时,“保时捷信仰”便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降价促销?这对依赖品牌溢价的豪华车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后是豪车市场整体遇冷,迫使竞争格局剧变。
2024年,奔驰、宝马、奥迪在华销量分别下滑7%、13.4%、10.9%。玛莎拉蒂全球销量暴跌57%,迈凯伦在华仅售出30辆百万豪车。捷豹路虎4月在华销量暴跌78.59%,超30%经销商亏损退网。
2025年进口车市场整体萎缩,1-5月进口汽车仅有18万辆,同比下降33%;而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50%,成为新中产的首选。
中国品牌的集体向上突围,正在重新定义豪华内涵,无情蚕食传统豪车份额。
此刻的保时捷,既没有跑赢时间,也没有逃脱技术演进的追猎,但好在它没有坐以待毙。
2024年底,保时捷增设中国技术部门。今年5月底,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落户上海嘉定,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技术及高压系统研发。其首个成果(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智能座舱方案)将于2026年上车。
另一方面,保时捷正积极寻求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如传闻中的地平线)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弥补自身短板。
潘励驰将2025年定义为“热身圈”,计划2026年重启“进击模式”,宣称两年赢回中国市场。
渠道优化(缩减经销商)、成本控制(架构重组)是其当前重点。同时,保时捷宣布额外投资8亿欧元用于软件开发和电池技术升级。
牟倩文手中的订单,是保时捷品牌魅力犹存的证明。当少数逆势高飞的个体成为少有的正面叙事出口,她撑起流量的同时,也撑起了品牌的最后体面。
●图源:小红书
但是,女销冠的个人奋斗无法逆转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迟滞,也难抵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带来的价值重构。
保时捷的当务之急,是真正读懂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与消费者需求的深刻变化,将本土化研发与合作的承诺加速落地。
当德国工艺直面中国速度,保时捷能否兑现豪言,不仅关乎一个传奇跑车品牌的荣辱,更将成为传统豪华车转型成败的关键样本。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已经不会再为旧日的荣光轻易买单了。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0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